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调查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孩子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其次表现在对他人生命的轻视——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杀几名同学藏尸衣柜;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还表现在对异类生命的不尊重——清华学子刘海洋伤熊事件,小朋友围堵误闯教室的小麻雀……另外还表现在对残障人士的欠关爱,等等。
在学校方面,过多地重视了卫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而后者往往不是单纯的卫生知识,更是一种深刻的人文知识,这方面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作出调整。
在家庭方面,许多家长认为,跟未成年人谈论生死的话题似乎过于沉重,对死亡教育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即使偶尔说到死亡也闪烁其辞,或者用童话寓言来说明。这样会传达给儿童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的信息。
而在社会上,也存在着生命道德宣传的误导。误导比缺失更可怕。比如过去广为宣传的小学生上山扑火献身的事迹,就是媒体对大众的误导。
由此可见,在国内开展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
生命教育的本质是尊重生命及其存在的价值;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它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出发点是要让教育回到教育的元基点,回归教育的本质。
通过生命教育,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尽管先天赋予我们不同的容貌与身材、诞生在不同的家庭与地区,但因为都是“人”,我们便无比伟大因而足以自豪!每个具体的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不但是短暂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不但每一个生命所铸造的个性是绝对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也是不可替代的——每一个人的生命由此而显出其神圣。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才使这个世界富有生机而且色彩斑斓。
我们还要让学生感受生命发展的流程,在成长中享受不同的生命阶段。20多年前有一部名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评论:“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这不同人生阶段的幸福,同时也是不同人生阶段所特有的生命之美。
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热爱,还包括对这个地球上所有生灵的呵护与疼爱。因为离开了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很难形成真正美的心灵。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这应该是我们的生命教育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