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网络学院│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 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 02'│ 网友投稿
姓名:朱永新
单位:苏州市
职位:苏州市副市长
Email:
[email protected]
发表论文
大学能否转制?
从延安教育看西部教育问题
呼吁建立“国家教育研究院”
在网络上成长
文化的力量
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我是如何认识民进的
苏州是如何出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
节约: 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体育运动与意志锻炼
破解素质教育的症结
申办“机器人世界杯”
让孤独的心不再孤独
新教育义工营伟华
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电视应该“赎罪”
在德国感受职业教育
云晓的儿童世界
人文精神离不开传统文化
造神运动何时休
   

 

 

 专家专栏 名家评论


 
体育运动与意志锻炼

  新年伊始,给大家说一点体育的事情.
  我过去是一个标准的体育运动爱好者。记得20多年前在苏州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读书的时候,体育运动是每一天的必修课。清晨,先是迎着晨曦在400米的跑道上跑10圈,然后回到宿舍洗一个冷水澡。在神清气爽的状态下背外语单词,学习的效率十分高。傍晚,一般是与同学们一起打篮球,技术很臭但却乐此不疲。
  当时的运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我的运动水平很一般,但是每天早晨的跑步还是引起了体育老师的注意,连说带拽把我拖进了学校的长跑队。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看重的其实就是我的意志力。
  其实,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或运动员挑战自己的体能,挑战自己的过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并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不仅要传授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承担起磨练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桑新民等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在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 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练;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
  需要说明的是,意志力不仅是体育魅力的体现,更是伟人成功之要诀。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说道: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我们新教育实验在提倡六大行动的时候,鼓励行动精神,提出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行动哲学,现在看来,还必须加上一句: “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坚持不懈地行动,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教育奇迹。
  许多朋友都告诉我,健康是1,其他是0,只有健康才能使一个个0变得有意义。过去自己经常舍不得花时间锻炼,现在看来磨刀不误砍柴功,只有通过体育锻炼,使自己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做更多的事情。于是,从2005年起,我又重新开始了自己新的运动生涯,每天早晨从过去的读书\上网的时间中挤出一个小时左右去游泳,平时还打打乒乓球。今年元旦我们的市长杯比赛,我们还得了团体第一的成绩。
  其实,在体育锻炼中不仅身体健康了,培养和练就的意志力,如果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无疑更会绽开绚丽的成功之花,使人生更加充实。
  在新年开始的时候,与大家分享我大学时代的这些体验,也借此机会勉励自己,应该继续加强体育锻炼,加强意志力的培养。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说过: “我们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落后而仍非跑到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些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种竞技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体育作为一种强力的运动,需要参与者具备优秀的意志品质。而恰恰又因为体育是一种强力的运动,会对个体健康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独特的作用并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看到,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每一项奖牌的获得无不与参赛选手们在长期体育训练中养成的顽强意志、坚韧不拔的品质密切相关。当占旭刚奋力举起自己从未举起过的重量时,当孔令辉咬紧牙关战胜世界强手瓦尔德内尔时,当张军、高凌这对年轻的羽毛球选手毫无惧色地面对世界排名第一的强劲对手时,当竞走选手王丽萍以其耐力及毅力走至终点时……此时此刻,金光闪烁的奖牌在观众的眼睛里并不是那么重要,而大放异彩、让人激动不已乃至终生难忘的不正是运动员们那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信念吗?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