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界出现了不少神话,从超级名师到超级名校,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一般说来,神话的出现,必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培育神话的土壤往往是相对贫瘠的,越是贫弱的国度越需要神话,越是贫瘠的领域也越容易出现神话,这是自古不易的道理。第二,神话往往是一下子冒出来的,而不是慢慢生长出来的,否则就不“神”了。第三,神话往往是超常规的,具体到名师,往往是天才型。鲁迅先生说,在神话里,只有不可能出现天才的土壤中,才会诞生“神”。第四,神话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差对比,一棵小树慢慢长成大树充其量叫故事,一棵小草快速长成参天大树才叫神话。因此,在眼下流行的神话中,倘若是超级名师,一定在一所很普通的班,带最差的学生,却出现了奇迹;倘若是一所学校,往往地处农村,生源极差,教师素质不高,而在“改革”后,学生也迅速发生了变化,而这所谓的“奇迹”,基本上是表现在应试成绩上。这几年先后成为神话的几所农村学校,情形大抵如此。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能够成为神话,在种种障眼法之外,一定有“局部真理”。因为中国目前义务阶段的教育现状实在不容乐观,少慢差费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用习题狂轰乱炸,学生不胜其烦。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有校长大胆起来,对教师的演讲欲进行控制,学生的活跃以及学业成绩的提升几乎是必然的。这只是说明,许多时候我们不是缺乏作为,而是过度作为。因此当学生稍获解放,应试成绩即获大幅度提高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以为,对这种现象加以仔细的调研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所学校的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这个过程必然要寻求教育科学规律,只有“循规蹈矩”,才是真正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对一所学校而言,首先需要得到改变的或许是教师,其次才是学生。没有足够数量的充分专业化的教师,很难改变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然而,近几年推出的几所农村学校,却创造了所谓的“神话”——低素质的教师与高素质的学生!方法则出奇简单: 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解放课堂,自主学习。
其实中国教育缺的不是理念,素质教育的观念一直以来深入人心,之所以“轰轰烈烈谈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素质教育还只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成熟的“技术”支撑;而应试教育之所以屡禁不止,恰好在于它的充分“专业化”,有成熟的技术,易于操作,方便实践。素质教育的技术之所以不发育,一方面是相关研究的水平不高甚至相当匮乏,另一方面也因为教育本身太复杂,它的对象是人,因此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很高,而应试教育只见分数不见人,容易整齐划一。
而这些“神话”学校的问题,恰恰在于过分地强调了理念的转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技术上,简单地强调“自主学习”(实际仍然是理念层面)以及几步几法之类(实际仍偏向于应试技术)。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有可能是一群不成熟、不够专业化的教师的一次集体性“土法炼钢”,炼出来的钢究竟能不能用,目前还是个未知数——反正是没有多少人有兴趣深究的。许多人感兴趣的是表面的热闹,是新鲜的刺激,而不是认真考量学生是否真正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过程是否符合规律。
上述神话的出现,是多方促成的结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树立典型来展示教改成果;学校需要运用种种手段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以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多的空间;媒体需要有新的刺激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读者以及参观者则对应试教育的不满积蓄已久,也需要神话来宣泄寄托。 “神话”所造成的视觉盛宴,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瓦解着本已薄弱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的中国基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从一个神话走向另一个神话的历史,要走出这种“玲珑棋局”,只有打破神话,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