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所谓“边缘化”成了个很时髦的术语。据说“边缘化”本来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但现在似乎已经适用于任何领域:从文学的“边缘化”到股市的“边缘化”,直到前不久关于大学语文课程面临“边缘化”的讨论,各种非主流的现象,包括在事物发展中不受重视或者起不到重要作用的东西,好像都可以说是“边缘化”。套用这个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值得关注的,可能是通常所说的“非正规”教育的“边缘化”问题。本刊卷首4年前曾说起,对相对于传统学校教育的“非正规”高等教育及“非正规”高校,长期以来事实上存在明显的偏见,而且这种偏见渗透到了方方面面,并时常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突出表现就是在现行体制中相当程度的“边缘化”,至于其深层原因,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制度障碍”或曰“体制性障碍”了。
在以传统教育观念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发生足够的变化之前,“非正规”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中恐怕是不可能真正摆脱“边缘化”尴尬的。几年前大批名校进军远程教育领域,曾被认为有可能迅速地提高以各类在职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的远程教育的地位,现在看来显然不会那么简单。早些年普通高校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成人教育,总起来看同样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特征,远程教育试点启动后,其地位也还看不出有什么提升,一些高校的远程教育在其学校发展战略中的“边缘化”是明摆的事。再者,如有些专家所说,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确实应该多元化,但某所高校以不同形式举办的同层次教育,从发展趋势看还是应该实行同样的质量标准。目前高校同层次学历的文凭怎么也有个十种八种,在这种情况下远程教育想不“边缘”也难——有些高校当初热衷于办全日制远程教育,恐怕也是这种“边缘化”现象的折射。
说到底,所谓“边缘化”是我国教育许多深层次矛盾的必然反映。电大25年办学历程,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就是“游走边缘”的历史。作为高等学校,电大很多基本问题迄今未能得到解决,不少方面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本刊卷首前不久提到,电大现在面临的所谓“异化”,也就是被传统学校教育“同化”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原因是复杂的,就电大自身而言,主要动因可能还是企图得到主流体制的认同与接纳,摆脱在高等教育资源重组过程中被继续“边缘化”的处境。显而易见的是,如果那些深层次问题总也得不到解决,这种趋势要真正扭转过来是很困难的,但这需要时间。要紧的是电大必须警惕,决不能因为“边缘化”的危机感而迷失自我——这对于电大或许才是真正的危机。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综合)》2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