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最近在北京举行。据称,由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农村教育工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国务院还就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作出了决定,其中提出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再就是要加紧开发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中国教育长期以来事实上是所谓“城市本位”,本来就很短缺的教育资源分布也极不均衡,而极为有限的农村教育资源所实现的价值,首先又似乎是筛选农村的优秀人才送往城市——有学者尖锐地称之为“对农村人才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本刊几年前即曾提出,远程教育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发展重点应该是后者,必须优先考虑农村边远地区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教育需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供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我国远程教育发展最要紧的课题之一。
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面向农村的远程教育正显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态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按计划推进,最近成立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也提出“重点面向农村”,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报道说,清华大学远程教育扶贫工程启动,将帮助1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立远程教学站,5年内通过卫星无偿输送教育资源。而在日前举行的高等教育软件展上,中央电大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的特色也颇为引人瞩目。据称,该校正在加紧建设为“三农”服务的课程、专业和培训项目,并采取措施加强县以下电大教学网络的建设。
当然还有不少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比如,必须认真研究农村和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适应“三农”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求,还有媒体手段选择直至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充分考虑和照顾农村实际情况及农民实际需要的问题。实际上,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势必导致中国教育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无疑会涉及到许多复杂因素。对学校而言,关键恐怕还是不能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不得不贯彻的行政指令,或者作为多少有些“作秀”意味的权宜之计,而首先是把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为“三农”服务,视为学校本来就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或者说是学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本来就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样,许多事可能会好办些,也有可能办得更好些。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3年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