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读报,有篇文章提及互联网的雏形是美国军方主持研制的ARPANET,进而说到互联网天生有种“抗灾属性”。这种属性时下正从另一个角度凸现出来,人们注意到互联网在我国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使社会“呼吸”更加顺畅,甚至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使社会所受的影响得到“最大限度的弱化”。尤其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得不取消或减少时,远程教育因被视为“最卫生”的教学方式而受到青睐。从传媒诸如“网上教学跨越非典肆虐”,“火线支招远程教育”之类报道中,当不难感受到远程教育突然“火”起来的那股升腾的热度。
远程教育作为应急之举呈现出“火爆”局面有其偶然性,但称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到渠成”的结果大概是不错的,也可以说是对远程教育的一次特殊的检验。无论把这样的检验看成是契机还是考验,“非常时期”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展示优势和特点的舞台,有学者推断整个教学模式甚至可能因为这一契机而改变未免言之尚早,但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确实可能会有始料未及的推动力。至少,多少带有强制性地使众多学生及公众接触网络和感受远程学习,对于形成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应该会有种难得的“催化”作用,进而产生值得教育界及业界期待的长期效应。
而当前更值得业内人士关注的,恐怕还是远程教育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不适应,有些事显然不像当初自我感觉或者自我标榜的那么理想。有份刊物最近推出了题为“SARS为镜”的独家策划,大意是要把SARS作为一面特殊的镜子,对我们自身进行“鉴照和反射”。对于远程教育而言,“非常时期”的检验同样提供了这样一面镜子。我们应该着眼于今后的发展进行自我审视,抓紧研究解决所暴露出的问题——我们说抗击“非典”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其意义恐怕首先是在这里。“火爆”局面肯定是短暂的,能不能真正成为新的发展契机,也有待于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不会像组织几次多少有些“作秀”意味的活动那么轻松了。
此外,本期发表的《四人谈: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期评估》或可一读。现在看来,教育部在试点项目启动后不久就决定进行中期评估,确实是个很有远见的举措。通过检验阶段性成果来推进试点的开展,更为研究解决制约电大乃至我国整个远程教育发展的许多较深层次的问题提供了契机。教育部评估课题组几位专家的见解会给我们不少启示。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3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