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在本刊主办的2002中国远程教育发展论坛上谈到她的“梦想”,就是通过远程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很多人用比较便宜的方法、比较快的速度,得到比较高质量的教育”,“而那些就地培养的人,可以在当地就业,那些地方太需要人才了”。她提到电大的一个例子给了她“很大的教育”:大连有一个岛,其他类型的教育都难以延伸到那里,只有电大培养的学生在那里一直做,把那个岛给建起来了……
陈至立部长最近撰文纪念邓小平同志批准创办电大25周年,特别肯定了电大20多年来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为这些地方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门人才。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电大创办以来作为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主体模式,为在教育资源有限而且分配很不均衡的情况下发展高等教育,确实起到了包括那些“名校”在内的普通高校所未曾起到的这种独特作用。现在看来,电大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很有些值得总结和研究的东西,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有必要予以更多关注。
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秀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满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学习需求,这是包括电大在内的有关高校当前应该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但总起来看,各方面所作的努力受制于各种因素,目前还不能说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包括电大也表现出诸多新的不适应。有报道说中央电大正在采取措施,力图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来“拉动”基层电大的建设,使远程教育进一步向下延伸和扩展,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除了电大自身必须花大力气推进教育创新外,显然还要寻求更多的支持与合作。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到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出应该倡导“教育关怀”的理念,其核心就是关注并致力于消除由于外在各种差异而带来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而其对象和主体都是全社会,尤其是那些在经济、文化、地理等环境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政府自然是教育关怀最大的责任主体和义务主体,有关学校以至全体远程教育工作者也都应该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对于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言,当前尽可能多一点此类“人文思考”,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3年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