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几年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这个领域里似乎总有些社会转型期可能难以避免的“浮躁”,各有关方面(包括我们这些办刊物的)都显得有些心浮气躁。有专家指出,远程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和这种“浮躁”有关。我们已经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肯定还将继续付出代价,现在要做的是使必须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少些。
提出这个问题自然并不等于否定远程教育取得的多方面进展,只是说无论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还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各方面似乎都应该少些浮躁。所谓“浮躁”的表现形式很多,诸如赶时髦,炒概念,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等等,不少业内人士正在进行反思,这里无需多说。有必要指出的是由此而产生的某些片面性和短视行为,显然会给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盲人摸象”这个成语,人们常用来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以偏概全妄加推测,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堵墙,摸到尾巴的则说大象像条蛇……时下一些认识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论,和这样的片面性不能说没有关系。再就是顺利时脑袋不能发热,遇到某些挫折也别失去信心,还是少些浮躁,看问题有些大局观和前瞻性为好。
远程教育研究近年来大有成为教育学研究“显学”的趋势,已有专家适时地提出要创立远程教育学的“中国学派”了。值得注意的是远程教育研究同样有些浮躁的风气,重温“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古训也许是有益处的。治学不是作秀,“权威”也罢,“新锐”也罢,都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靠空洞的理论演绎和庞杂的现象罗列,恐怕都很难争得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有人不无尖锐亦不无担忧地指出,现在有些动辄洋洋万言乃至数十万言的论著,其“学术价值”未必高于某位教师撰写的某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
鉴于此,当前应该大力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同志当年谈及学风问题时批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主观主义”,而“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都是“极坏的作风”。借用他的话说,远程教育研究也应该“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本刊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2003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