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远程教育也不例外,最重要的同样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合格人才,怎么学、怎么教的问题自然应该是值得关注的“前沿课题”。本刊“学术圆桌”继去年底在广东举办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学术研讨会后,日前又在湖南举行了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模式学术研讨会。本期特稿《关注前沿课题: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便是这次研讨会的综述,希望对读者能有些启示。
本刊推出“学术圆桌”系列研讨的意图,是倡导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以鲜活的实践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进远程教育发展进程中那些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的研究。当前对于教学模式的研究,也许有必要特别强调其实践性。本刊卷首曾谈到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缺乏足够和有效的“思想支撑”,但换个角度看,有人指出我国教育某种程度上是“思想过剩”,对于实践却有种“陌生化效果”,这在远程教育领域也有突出的反映。有专家认为,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所谓“归纳型”到“演绎型”,区别在于前者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后者则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来的,然后用严密的实验证实其有效性”——说到底还是离不开教学实践,都得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模式”离开教学实践便毫无意义,这样说不是要否定或者贬斥“理论”,强调的可能倒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含量”。
应该说这几年对于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有许多新的创造。当然,那些现在已被迫不及待地推出来的“模式”,大多也许只能算是某种教学设计或者教学策略,甚至只是教学方式及教学安排,所以有认真的学者告诫人们“慎谈‘模式’”。这种提醒看来是有必要的,教学模式探索中还是少些浮躁为好,不过目前似乎也大可不必苛责,要注意的倒是不能走进为“模式”而“模式”的误区。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有个“渐进”的过程,当前更多地会呈现“形成性”的特点,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真正有所突破和创新。有个老掉牙的笑话,说某人吃了九张烧饼没饱,吃到第十张时饱了,于是痛悔没从这张饼开始吃,就省下前九张饼了——我们现在可能只是在吃前几张饼,但和第十张饼应该说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还有学生,现在大家都在说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但对学生的研究还是个经常被遗忘的角落。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尽快改变,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恐怕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从哪方面看,这都是个需要进行跨学科或者说多学科研究的“前沿课题”,也许我们还可以期待有世界水平的“原创性”成果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