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次听到有人用成语“买椟还珠”批评信息化进程中的某种倾向。这个成语典出《韩非子》中“楚人鬻珠”的故事,说的是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看木匣子漂亮,买下了木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卖主——通常用来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有好事者写了篇《信息化寓言新解》,文中说到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一般都舍得在购买硬件上花钱,对软件应用和服务、培训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和“买椟还珠”何其相似。受到这种讥评最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信息化。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但确实有不少人“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仅仅或者主要理解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简单地看成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把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且至今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前些时候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报告》,总起来看的确更像是部“工程”报告而和“教育”有些疏离,作为前阶段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倒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非议的地方。把目光投向远程教育领域,应该不难发现许多“买椟还珠”的事。要分清什么是“珠”、什么是“椟”,本来就需要有个过程,再加上这些年教育领域特有的“浮躁”,自然难免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中的偏差。现在有必要引起注意的,可能是从决策层面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怎样才能尽量避免重蹈“买椟还珠”的覆辙。具体地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资源建设,从网络教学环境到学习支持服务,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质量评估等等,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恐怕都还有些问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记得几年前有人谈及课件标准时不无尖刻地说,“一个载有使用者所需信息的文本文件,要比一个花花绿绿、发出声响、不断扭动、费长时间下载的空洞多媒体画面价值高得多”——话说得未免偏激了些,但我们确实不能眩晕于种种“花花绿绿”的木匣子而忽略乃至于丢弃了珍珠……
顺便说说,近年也有学者认为“买椟还珠”成语及目前通用的释义,其实是对《韩非子》故事的“错误解读”,说《韩非子》的本意是在讽喻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并引经据典称,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中就借用这个故事来讽喻“文浮于理,末胜于本”。以此本意引申,现在远程教育研究中有没有“可谓善卖椟”而“未可谓善卖珠”的倾向,或者是可以商榷的话题。还有带点“戏说”意味的新解,认为对价值的衡量本来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在有些人的眼里“椟”就是比“珠”更有价值——联想到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好像其中也有些相通的道理,录以备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