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网络学院│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 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 02'│ 网友投稿
发表论文
特种部队
放下身段
边缘地带
特色危机
诚信缺失
思想支撑
重中之重
关键时刻
接受检验
打造品牌
永载史册
行动指南
坚持创新
国际视野
重视过程
质量意识
开发标准
评估在即
无可回避
教改特区
合作伙伴
共享之难
本领恐慌
再说定位
教育关怀
少些浮躁
理解试点
规范管理
天罗地网
质的提升
寻求突破
研究先行
前沿课题
注重内涵
共享运动
南橘北枳
转型之惑
把握节奏
破解难题
知难而上
买椟还珠
中国学派
见仁见智
狠抓过程
大的难处
鱼与熊掌
不确定性
问题意识
沉下心来
蓄势待发
谁的奶酪
标本兼治
脚踏实地
发展冲动
聚焦质量
巩固成果
动力之源
教学反思
重新洗牌
回归理性
   

 

 

 专家专栏 名家评论
 

 
买椟还珠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2004.11

    数次听到有人用成语“买椟还珠”批评信息化进程中的某种倾向。这个成语典出《韩非子》中“楚人鬻珠”的故事,说的是有个楚国人把珍珠装在木匣子里,到郑国去卖。有个郑国人看木匣子漂亮,买下了木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卖主——通常用来比喻舍本逐末,取舍不当。有好事者写了篇《信息化寓言新解》,文中说到在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一般都舍得在购买硬件上花钱,对软件应用和服务、培训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和“买椟还珠”何其相似。受到这种讥评最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信息化。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但确实有不少人“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仅仅或者主要理解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简单地看成是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把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且至今还不能说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前些时候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报告》,总起来看的确更像是部“工程”报告而和“教育”有些疏离,作为前阶段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倒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非议的地方。把目光投向远程教育领域,应该不难发现许多“买椟还珠”的事。要分清什么是“珠”、什么是“椟”,本来就需要有个过程,再加上这些年教育领域特有的“浮躁”,自然难免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中的偏差。现在有必要引起注意的,可能是从决策层面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怎样才能尽量避免重蹈“买椟还珠”的覆辙。具体地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学资源建设,从网络教学环境到学习支持服务,从人才培养模式到教学质量评估等等,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恐怕都还有些问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记得几年前有人谈及课件标准时不无尖刻地说,“一个载有使用者所需信息的文本文件,要比一个花花绿绿、发出声响、不断扭动、费长时间下载的空洞多媒体画面价值高得多”——话说得未免偏激了些,但我们确实不能眩晕于种种“花花绿绿”的木匣子而忽略乃至于丢弃了珍珠……

  顺便说说,近年也有学者认为“买椟还珠”成语及目前通用的释义,其实是对《韩非子》故事的“错误解读”,说《韩非子》的本意是在讽喻楚人“可谓善卖椟也,未可谓善卖珠也”,批评的是学者们以浮夸的辩辞淹没经世致用的理论,并引经据典称,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中就借用这个故事来讽喻“文浮于理,末胜于本”。以此本意引申,现在远程教育研究中有没有“可谓善卖椟”而“未可谓善卖珠”的倾向,或者是可以商榷的话题。还有带点“戏说”意味的新解,认为对价值的衡量本来就应该是多样化的,在有些人的眼里“椟”就是比“珠”更有价值——联想到远程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好像其中也有些相通的道理,录以备考吧。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