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网络学院│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 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 02'│ 网友投稿
发表论文
特种部队
放下身段
边缘地带
特色危机
诚信缺失
思想支撑
重中之重
关键时刻
接受检验
打造品牌
永载史册
行动指南
坚持创新
国际视野
重视过程
质量意识
开发标准
评估在即
无可回避
教改特区
合作伙伴
共享之难
本领恐慌
再说定位
教育关怀
少些浮躁
理解试点
规范管理
天罗地网
质的提升
寻求突破
研究先行
前沿课题
注重内涵
共享运动
南橘北枳
转型之惑
把握节奏
破解难题
知难而上
买椟还珠
中国学派
见仁见智
狠抓过程
大的难处
鱼与熊掌
不确定性
问题意识
沉下心来
蓄势待发
谁的奶酪
标本兼治
脚踏实地
发展冲动
聚焦质量
巩固成果
动力之源
教学反思
重新洗牌
回归理性
   

 

 

 专家专栏 名家评论
 

 
中国学派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2005.1

    本刊卷首前年年初曾谈及,远程教育研究近年来大有成为教育研究“显学”的趋势,已有专家适时地提出要创立远程教育学科的“中国学派”了。远程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也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作为远程教育专业期刊,本刊对于学科建设理当予以特别的关注。前些时,本刊策划了远程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专题,最近又以“中外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行了一期“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研讨活动。本期发表的活动综述《在国际视野中观照远程教育的本土进程》,见仁见智,有兴趣的读者从中或可得到某些启示。

  远程教育学科建设是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又应该深深扎根于“本土”,无论如何都不能像北京师范大学郭华博士谈教育研究问题时所批评的,“用他人的思考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用他人的理论作为我们自己的理论,用他人的实践代替我们自己的实践,甚或用他人的实践来规定我们的实践”。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研究者必须具有有关人士所倡导的“自觉的问题意识”,而所谓问题,在这里指的正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其实,把学科建设本身作为目的,或者把创建或重建某种理论,视为学科建设的首要或终极目标,恐怕都是值得商榷的事,最关键的还是得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教育问题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实际作用。

  对于理论的价值,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怀疑,但这种价值的实现,离开了实践显然就无从谈起。都在说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但如果像有人指出的那样,“脱胎于实践的理论仿佛是一条跳过‘龙门’的鲤鱼,摇身一变,开始俯视、轻视甚至蔑视起具体的实践”,这样的理论最终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仅供研究者“孤芳自赏”而已。去年早些时,《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位编辑的署名文章,认为教育科学研究要有“解释力”和“影响力”两条腿,“瘸腿”的研究是残疾的,如果一条腿都没有则是没有价值的。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实事求是地说,“瘸腿”甚至“没腿”的情况同样随处可见。别的原因且不去管它,文中引述某位老专家的话说,要用母亲教我们的语言来表述教育科学成果,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

  数学家陈省身不久前去世,相关报道引述拉格朗日的话“一种数学理论应该能向大街上遇到的第一个人解释清楚”,说陈省身一直把这当作“好的数学”的评价标准。据说近代以来学科的细化和专业化使这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陈省身晚年也一直为这个矛盾所困扰。不过,远程教育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当前适当强调这种“好的数学”的评价标准,也许还是有些实际意义的。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