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以“提高在线、灵活和远程教育的质量”为主题的国际远程教育理事会世界大会结束不久,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06网络教育国际论坛:质量保证”,又为国内外专家提供了交流和研讨平台。本刊这两期发表的数篇综述及随访,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传递了相关信息,在分享经验和成果的同时,更希望能引发国内同仁更多的思考,对相关研究有所促进。
质量,看来是各国远程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涉及多重复杂因素的难题。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启动后,质量似乎一直是个难以突破的“瓶颈”。人们意识到,建立远程教育质量标准,涉及到我国教育发展的许多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而且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在重新建构中,建立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的努力,不可能不受制于其进程。本刊卷首亦曾谈及,目前主要面向在职成人的远程教育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许多影响质量的因素有待于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其质量构成和评价等还有许多课题要研究。国外的经验和成果会提供许多借鉴,但照搬显然未必适合我国“国情”,何况国外同行同样也有不少困惑。
对于远程教育质量的特别关注,包括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恐怕还会持续较长时间。提高远程教育质量是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许多试点高校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论坛上,这些成果以及试点高校为此做出的努力,给人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不少业内人士也注意到,国内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掘和拓展。相对于国外同行更注重深入研究具体问题,我们的研究,“大而化之”的浮泛议论似乎还是多了些,且往往不太讲究研究方法;对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较多地还是一般化的评介或阐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对比研究……
近些年在国内质量管理领域,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谈论“质量文化”,自然也经常会谈起当代最著名的管理思想家菲利浦·克劳士比。事实上,“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也早已成为人们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有学者称“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现在强调远程教育质量文化,不知道会不会被认为有些“超前”,但如果不多从“质量文化”层面考虑,我们恐怕很难打破克劳士比所说的那种“已长久存在的传统智慧”的束缚,闯出远程教育的“质量迷宫”。比如,克劳士比有过这样的比喻:质量控制就像汽车表盘上的仪器,质量保证就像汽车用户手册,质量管理才是驾驶汽车的哲学——而在他看来,“质量管理就是有目的地创建这种组织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