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新华社播发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已故教授孟二冬女儿的信,引起强烈反响。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学习体会文章中强调,“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并称要完成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重点工作任务,教师是“动力之源”,是“关键所在”。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和认识,但教师同样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关键所在”。本刊卷首曾谈及,在远程教育发展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人们对“人”的关注似乎远不及对“物”的重视。实践表明,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像当初有人预言的那样逐渐“弱化”,反而有可能在许多方面更趋“强化”。大家都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曾谈到教育变革很可能遭遇来自于教师的“本能抵抗”,但更坚定地强调教师是推进教育变革的“中坚力量”。事实上,任何教育革新,无论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还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教师的广泛和自觉参与都注定不会成功,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我国远程教育的定位是主要面向在职成人开展继续教育。毋庸讳言,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成人高等教育“边缘化”的情况下,教师相当程度上显然还是“被遗忘的角落”,从其地位、作用到其特点及成长机制,许多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或者可以说,在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领域,汇聚了或者说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首先是大批优秀教师,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也是必要前提,这当然还有赖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调整。当务之急则是探索具有远程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成长的机制,虽然其中涉及到的许多问题不是学校能够解决的,但学校和教师又都是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包括根据“团队作业”的特点,为教师与相关方面的合作创造必要条件等等。对管理者而言,激发、引导和发挥教师在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特别是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是个应该优先考虑的重要课题。
出于对远程教育教师的地位、作用及教师成长等问题的关注,也为了促进远程教育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本刊开展了教学反思征文活动,并自本期起刊载部分来稿。鲜活的实践,创新的经验,以及对于成败得失的审视与分析,或者还有从中不难感受到的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这些文章别具一种特殊的价值,给人以鼓舞和启迪。我们有足够理由向这些一线教师脱帽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