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中国人对"一考定终身"的现代"科举"制度--高考的反思与批评,终于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民间舆论。教育部刚刚宣布的一项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强烈地表明:官方将通过政策导向,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科学和合理。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从今年高考开始,教育部将允许包括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意味着将有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这意味着,实行多年的全国统一招考,正在出现松动。权衡其中利弊,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高校人士,态度既喜又忧。"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是教育界人士呼吁多年的心愿";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我们可以减少一些对优秀学生落选的遗憾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高考指挥棒下的中学教育,过分追求现实功利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他举例说,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佳话。 但是,5%的自主权却也让大学校长们大伤脑筋--如何保证不让自主权变成腐败的土壤,成为关系和金钱的通道?"在目前的环境下,社会上一些人肯定会因此利用地位和权力给学校施加压力。"许智宏说。纪宝成也承认,由于高考竞争异常激烈,教育公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防止腐败和黑箱操作,分数才被不得已地当作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纪宝成说,教育牵扯到全社会最切身的利益,最容易触动公众敏感神经,因此,虽然政策强调学校的自主性,但关键要做到标准透明和公开。 也有某些代表对5%的计划表示异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善镇提出,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更加科学,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5%到底是如何调研出来的?"他认为,今后的改革最好能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计划。 据了解,今年中国将有655万人通过高考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