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软件工厂的车间主任
据教育部统计显示,今年6月中旬,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7%。这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至少有100万人初次就业有困难。这样的就业形势,不免让社会各界为之担忧。而在6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典礼上传出的消息是,签约率达到100%。
7月11日上午11点,记者联系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傅育熙院长。他爽快地说:“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看来对于软件学院取得的好成绩,这位计算机学科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获得者、年轻博士生导师很愿意谈些什么。
据了解,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首届本科104名毕业生中,攻读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25名;申请出国的学生8名;直接参加就业的71人中全部被中外IT企业录用,其中21人进入国际著名大公司,占直接参加就业人数的32%。这批毕业生中平均月薪3500元,最高达7800元。
作为交大软件学院院长,傅育熙说:“这样的就业情况让我们备受鼓舞,这104名毕业生是软件学院的第一个成果,它是对我们的建院动机和办院理念的一种肯定”。
傅育熙认为,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创办与建设过程中,始终思考着一个问题:在当今IT业中软件发展尤为快速,在经院式的传统教学环境中,怎样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优秀软件设计与管理人才,培养出具有充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一流软件人才?由此,在办学模式上,软件学院从一开始就注重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重视软件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确立了以市场为轴心培养和开发人才的目标。 傅育熙说,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对于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培养车间主任”。当然,这是“高层次、开放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工厂的车间主任,或者说是为了制造软件商品而不仅仅是程序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功底,还需要学习管理能力和培养规范运作的市场意识。
“准员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2001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有关部门要求各试办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事业中,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
根据这一原则,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率先在全国招收了第一届二年级后插班生,这批从各学院挑选出来并有志于软件事业的学生就是今年的104名毕业生。
为缩短毕业生到企业里工作时的磨合期,软件学院去年和Microsoft、IBM、Intel、Hp、Sun、Sap、Oracle、微创签署了联合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协议,为最终建立合作办学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方一致认为这种战略合作,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技术的支持、环境的支持、人才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共同探索和培育适合软件人才快速成长的一种育人新机制、新环境、新循环,这种战略合作会不断赋予新内涵,结出新成果,实现多赢的局面。
2002年软件学院首届学生,到包括这些公司在内的IT企业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毕业实践,在毕业实践的第一天,一位叫钟振华的学生在写给院长的信中说: “今天是我们到Intel实习的第一天,……我被分到SDK部门,……在熟悉了环境之后,下午参加了IPP for PCA的QA小组的会议,亲身感受到了一个成功公司的管理氛围。我相信在Intel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技术,同时还可以学习到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今年毕业的崔佳同学,于去年开始在微创公司实习,据她讲,他们一起实习的8位同学从一开始就得到公司CIO的重用,被直接安排进入项目担任重要的角色。可能是因为她性格活泼,在同学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所以公司尝试着让她担任一些项目管理的工作,以周为单位分配人员、具体工作和时间。除此之外,还负责与外界的交流,如与美方项目人员通过电话会议或netmeeting进行项目的交流,安排项目组成员和美方对应人员的技术讨论,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经过8个月的实习,她的体会是: 项目负责比组员承担更多的责任,如组员只需考虑自己本周的工作是否能完成,而项目负责就要考虑全组人员本周或未来几周的工作,当然项目负责比组员有了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如了解项目的全貌,对项目的总进度进行控制,与项目相关人员讨论项目的完成情况,与测试人员和用户交流等。“这些知识在书本里是无法学到的”。目前崔佳已被微创公司聘为正式员工,成为一个真正的team leader。
傅育熙说,变化多的是应用技术,而IT技术的根本变化并不大。学生到企业去主要是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对号入座,同时弥补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但是不能通过牺牲学生的学术水平,把学生变成满足企业需求的写程序的纯粹的技术工人。
IBM大中华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邱晓萍表示,上海交大软件学院的这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企业而言可以有效降低企业选择人才的成本,缩短大学毕业生从学生向企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这种‘准员工’式的毕业实践受到企业的肯定,对软件学院来说,酝酿和操作这件事时也不乏探索者的担忧,但当看到结果令人满意时,我们为学生感到高兴。”傅育熙说。
具有上海特色的办学模式
与企业合作,坚持产学研的模式,是社会化办学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同时根据2001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所提到的,允许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并“参照股份制模式运行”的原则。上海软件学院更多的是想如何吸引更为充足的教育投资,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界非常关心的问题。
傅育熙说: “吸引教育投资,进行企业化运作,保证了软件学院在财务上的独立性,同时也能有效保证投资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能使办学更加灵活、更富有特色、更能适合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无疑将克服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对发展迅速的软件行业的限制,更有效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更有力促进中国高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据傅育熙介绍,社会集资办学、企业化运作是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之初就进行的尝试。最初,学院比较注重资金的规模,后来则更看中资源的优势组合。上海交通大学在寻找合作伙伴的过程中定了几项原则: 首先,投资软件学院是战略投资,投资各方应视投资教育、发展软件教育产业为己任,对软件学院的投资不以赢利为目的;其次,投资不改变软件学院的性质,软件学院仍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二级学院,办学权归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和其它学院的区别在于体制、机制和办学理念,而不在于它的性质;第三,投资各方应有各自的优势,在合作办学中实现优势互补,为软件学院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这几项原则界定了我们的合作伙伴: 既然是不以赢利为目的,寻找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我们还是应该尽快将事业做起来,将机会抓住;既然是战略投资,我们就必须寻找那些具有实力做战略考虑的合作伙伴;既然要优势互补,我们就应放弃那些有钱但没有软件学院可利用的资源的投资者。”傅院长颇有感触的说。
正是这种精明而务实的上海特色,使得交大软件学院的建设水到渠成。经过一年的运作,2002年4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联和投资有限公司、微软(中国)公司和浦东软件园共同投资建设的软件学院正式签约,实现了软件学院的转制,建立了软件学院理事会。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控股50%,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占35%的股份,微软占10%,剩余的5%属于上海浦东软件园。为软件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合作框架。
傅育熙说: “在资产结构方面采取了大学院(投资款90%用于学院的建设)、小公司(投资款10%用于成立软件科技公司)模式,克服了传统的大公司、小学院的投资模式中的各类矛盾。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以“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理事会章程”为行动准则,院长执行“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工作条例”。这两个文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各理事单位和院长的责任和权利,形成了多方支持学院发展的合力。”然而对于这种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准公司体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质疑: 既然是公司化运作,那势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办学校是为了培养人才,追求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
傅育熙好像早已有了答案,他说: “合作各方通过合作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各方的利益取向是不一样的,关键是如何将多方利益聚焦于关节点上”。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几十年来都靠计划拨款(学生交纳学费并不是办学资金的主体)。作为改革试点,软件学院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特别是名校的办学优势,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产学研联合办学,联合办学方各自的优势,借鉴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的品牌、规模和层次。另一方面,各大公司多年来通过设备捐赠、项目合作、奖学金和奖教金的设立扩大其品牌在高校的知名度。公司出资建设软件学院,能将这种著名高校和著名IT企业间的“品牌合作”提升到“以人为本的合作”。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公司成功的关键是找到需要的人。通过介入教学过程,公司和高校在‘培养需要的人’这件事上找到了共同点,实现了利益一致化。”傅院长接着说,从长远看,软件学院的合作各方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一定是建立在学院的好的品牌上。“短期的利润最大化很可能毁掉长期的利益最大化,这对战略投资者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对学院更是灾难性的。从更广的视角看,一个优秀的软件学院所能带来的产业机遇、社会效益、吸引投资的能力、未来的价值是不可限量的,对一个战略投资伙伴来说,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品牌的前景是无限的
对于如何树立优秀的品牌,傅育熙说,上海交大软件学院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虽然国家并没有招生人数的限制,但学院从没有通过降低标准而扩大规模。
上海交大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生源非常好是公认的,这与学院一直维持较高的录取标准是分不开的。为了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真正学到东西,满足软件学院提出的学业要求,学院专门安排了一位副院长和一位助手专管此事,他们轮流到各实习企业查询,保证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在技术和管理上达到一定的水准,保证学生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实习,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教学中软件学院一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
傅育熙说: “很少有学院像软件学院那样关心学生应学什么、如何学,以及社会和行业对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很少有学院像软件学院那样花费如此多的时间和资源从国内外聘请教师,很少有学院像软件学院那样关心学生的就业。”目前,上海交大软件学院拥有本科、硕士生700多人,学院的目标是在5年内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学院,在校生达到2000人,60%为硕士生。
傅育熙说: “实实在在的讲,软件学院的下一步还是提高办学能力,树立品牌。我们还要在几个方面再往前迈一步。首先,我们要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希望通过建立若干个实验室来凝聚一批海内外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每个实验室从成立时起就搭建好产学研一体化的构架,实验室既是教学力量,又是研发力量,还要找投资成立相应的公司。第二,和企业共建学生实践基地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在明年可投入使用的软件大楼里,我们将和若干著名IT企业共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不排除其中的有些基地以企业实体的形式操作。第三,品牌的树立也为交大软件学院的二次融资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正在和若干企业接触”。
谈起交大软件学院的未来,傅院长显得雄心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