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为数字化生存做准备
如果说19世纪是火车与铁路的时代,20世纪是汽车与高速公路的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就是电脑与网络的时代。电脑与网络时代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时代,信息的编译、加工、传输均以比特为单位在数字网络通道中进行。它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也就是说,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为了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必须进行教育革命,加强信息技术
的教育。
目前,我国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执行并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说明,社会发展需要网络教育,时代发展使我们更加重视网络教育。
如果说,以往我们提到的网络教育只是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过程中发挥了手段或途径的作用,而且以后还会继续发挥这一作用的话,那么在这里,网络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扩充,因为网络本身已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知识纳入教材体系,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培养国民的综合信息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共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工业化国家都推出了各自的信息技术教育行动计划,并从经费、课程、教材、设施等方面予以保证。我国政府和民间也十分重视发展网络教育,政府投入资金36亿元,民间投入资金107亿元④。
三、 经济体制转轨背景下的网络教育
1.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体制为适应这种两重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也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二战后,特别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信息化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与传统的市场相比有了新的内涵,它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地区,其经济行为呈现国际化的特征。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方面,相应地推动了其他领域的国际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贸易的自由化、国际化,加快了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国家的概念将出现某种程度的淡化。为适应这种全球化趋势,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日本在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美国则致力于培养通晓国际问题的各类专家,提高掌握和使用一种以上语言的学生的比例,力求让所有学生都了解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多元文化传统;澳大利亚希望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新一代领导者、商业人才、科学家和艺术家;韩国政府提出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世界公民精神”和主导国际化、世界化时代的“开明的人”。⑤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应该是: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能够了解世界文化、通晓国际事务、懂得国际交流规则的“世界通用型”人才。
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基于自身的优势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促进力量。由于网络课程、虚拟大学的无国界特质,使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加快,从而推动了国际化的进程。所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世界通用型”人才,顺应经济体制转轨对人才的需要,是开放与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今天,基于Internet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虚拟实验室,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教师、研究人员等不必到发达国家就可以共享世界著名大学的数据库、先进的研究设施以及优秀的教师等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全球教室,将使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学习者跨越时空的限制,互相切磋、互通有无,不出国门就接受了“留学教育”,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提高了获取知识的效率。
2.应对WTO提出的挑战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高等教育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卖方”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这块堡垒将逐渐被打破。
WTO的宗旨在于大幅度减少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贸易壁垒。“教育服务”与航空、交通、金融等服务领域的性质不同,不涉及关税和贸易壁垒问题,而旨在改革成员国限制性的教育法律和法规。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按照其宗旨,将逐步取消成员国限制性的教育法律和法规,开放本国教育市场,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由、开放的教育市场。
GATS在第一条定义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形式,分别是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的流动。有关教育服务的承诺,与这四种服务提供方式息息相关。在教育方面,跨境交付就是提供远程教育;境外交付就是鼓励出国留学;在服务消费国的商业存在就是提倡海外办学;自然人的流动就是鼓励专业人才流动。
随着我国加入WTO,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将从效率的角度出发,更多地采用第一种服务提供形式,即用远程网络教育服务方式,采用“非设立的”商业存在形式,开拓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虽然我国目前的教育服务贸易并没有对此作出承诺,但开放毕竟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该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建设:一方面,在优化本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好国外先进的网络教育资源,从而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科学管理我国的网络教育市场,完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主动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结构调整需要网络教育,网络教育也将在这种调整中使自身的功能得到张扬。尽管网络教育现阶段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以辨证的、发展的眼光对待网络教育,使其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得以完善,从而适应中国在向数字化时代进军过程中的各种变革。
【注释】
①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R].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0.
②网络大学知多少[N].市场报2001.5.10.
③王一兵.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战略选择[J].上海高教研究,1998.6.
④网络教育亟待定出标准[N].中国青年报,2002.12.28.
⑤王留栓.亚非拉十国高等教育[M].北京:学林出版社出版.20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