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曾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其教育思想影响了全国广大的教师,有人称朱永新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1993年,他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1997年底,39岁的朱永新开始担任苏州市副市长,主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苏州相继推出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和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2003年朱永新当选为第十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
正当人们在纷纷用“黑色”、“反动”、“堕落”、“色情”等来形容网吧,甚至提出让中小学生远离网络时,有一个人却在高呼“把网吧建设成学习化社区”。这个人就是第十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
采访之前记者就预感到,朱永新对网络对教育是有一番独到见地的。而做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主管教育、文化的副市长,他是如何运用网络,又如何将网络的巨大优势实施在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的教育中的呢?
远程教育将是新一轮教育竞争的根本
在《教育在线》上记者给朱市长留了一个短消息说要采访他。说句心里话,我想这个短消息也许会石沉大海,不料却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复。经由互联网就能够约定采访一位市长,这在媒介还真是件新鲜事。
虽然相隔千里,但在电话这一端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亲切与随和。我问: “朱市长您有这么多头衔,该怎么称呼您呢”?听得出来朱永新在电话另一端笑了: “我觉得人家叫我朱老师是最亲切的称呼,不是市长也不是委员或是教授,‘老师’这个称呼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市长我现在是第三届了,过一段时间也可能不会做了,政协常委,有可能一届两届也就不做了,而‘老师’对我来说却将是一个最永恒的称呼。”
谈到“把网吧建设成学习化社区”这个想法,朱市长认为,“网络是工具,而工具本身的价值是中性的,其利害完全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自己。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反思的,是对工具的科学认识,即如何在网吧的建设中趋利避害的问题,而不是丢掉工具本身”。“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工具,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在这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在科技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冲击中站稳脚跟,而不是一味地对新生事物所带来的部分弊端视如洪水猛兽。
朱永新举例说,有个叫张向阳的普通数学老师,他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但自从有了网络后,他每天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写一篇日记,与网友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中的苦与乐。短短半年的时间,他就在《人民教育》,《教育参考》,《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40多篇文章,朱永新说: “这就是网络培养人的一个典型呀!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教师,在网络上快乐地、健康地成长起来。现在我们已经凝聚了全国的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才俊。所以,如果说我们建立一个国家的教师培训网,我们把最好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个网络去发布,我们把优秀的教师都凝聚在网络上,把教育的智慧、教育的体验,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朱永新进一步说: “远程教育将是新一轮教育竞争的根本,将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发展网络教育政府推动是关键
看来朱市长既懂教育也重视网络,但作为政府官员,在谈话中他更强调政府在发展网络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建立一个网络学习化社会,当然政府推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说我们建立一个数码城市、数码政府,文件传输、信息发布,甚至于我们的各种服务都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那么大家都必须学习使用网络。所以说政府推动是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至于经济手段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网络教育的成本太高,如果学校都要花大量的经费去买软件,如果说家庭根本无法付网络教育的费用,那么网络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觉得必须大幅度地降低各种网络教育的成本,包括应该由国家免费地提供各种网络教育课程,这是中国网络教育一个发展方向,这些投入和成本应该由政府来承担。”朱永新认为,信息时代,一方面是宏观上信息大爆炸;另一方面,微观上优质信息匮乏。解决这一矛盾,在于信息资源先蓄后导。而当务之急是我们的软件基础,即优质的网络资源的蓄积、网络应用知识的普及和网络道德的形成。这几方面平衡发展,网络建设才能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鉴于目前我国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的局面,他认为,有必要由国家投资,建立中国的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蓄积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最终形成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面向全体师生和家庭免费开放。从长远来看,有了无限的信息资源被充分开发并分类管理,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之下,教育就可以统而不一,和而不同,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人尽其才。
他还告诉记者,目前苏州正在筹划建设教育信息平台的方案,整合全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免费向苏州市各学校提供。
朱永新的E网情缘
其实朱永新本来对网络是“不屑一顾”的,不仅反对儿子上网,而且也曾批评他的学生李镇西“陷得太深”。当时在他看来,他们上网是远离了严肃的学问而在虚度光阴。然而,他逐渐发现一些教坛才俊竟然也都是“网虫”!他们在网上展露才华,在网上结交同仁,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互动的网络,给了他们一个表演的大舞台!他不由得想探个究竟。渐渐地朱永新也被网络的无穷魅力所吸引,终于有一天,在学生的“怂恿”下,他禁不住这美丽世界的诱惑,决心自己开个网站。
2002年的6月16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张。
开张之时,朱永新在首页上写了这样几句话: 《教育在线》终于开通了。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已经不再年轻的我,为了感受年轻,更是为了使自己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还是挡不住网络的诱惑走了进来。我企盼《教育在线》能凝聚当代中国的教育才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
《教育在线》自开通以来,点击数一路攀升,一批批满怀热情的教育志士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注册会员达到了两千三百多人,论坛的发帖总数超过五万。而现在网站的访问量已超过七十万。
朱永新的生活又多了一份精彩——上网。他每天早晨6时左右要上网“晨练”一小时,中午也要上去“运动”一会儿。网络占去了他的休息时间,但他真的感觉到网络已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我觉得生命中的每一天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充实,多了一份冲动,多了一份童真,也多了一份诗意”!
进入《教育在线》的各个论坛,都可以看到朱永新的足迹,看着他那个叼着大烟斗的卡通头像,怎么也无法与一个政协常委、副市长、博士生导师联系到一起。在这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朱老师,他也入乡随俗,叫“这位兄”、“那位兄”或某某老师,没有市长的派头,俨然一亲近朋友,而别人也的确就把他当作普普通通的网友,时而交锋碰撞,时而把酒言和。
“成功保险公司”推销教育梦想
朱永新说,“无论是作为学生,作为教师,作为研究人员,作为分管教育的市长,教育都是我的至爱”。
“教育是为一切人,教育是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都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是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的宣言,也是他的人生追求。
苏州的教育均衡化可以说是全国做得最好城市之一。政府一再倡导“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连续多年来一直以资助薄弱学校为主,一直把优秀学校能不能或多大程度上帮助差学校,作为考评好学校的一个标准,苏州的好学校与所谓差学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国最小的,这与朱永新的“教育是为一切人,教育是为人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朱永新走到哪里都爱开“成功保险公司”。在这个“成功保险公司”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来投保,一万元可以,一千元也行,一百元也可以,十元也行,如果学生没钱一元也行,但要签合约,合约的最基本的条款就是从某某日开始,每天写一篇日记,坚持十年,朱永新说: “十年以后你如果没有成功,我以一赔十。研究一个问题,你能钻研它十年,不成功才怪”!但往往绝大部分的人是坚持不了的,所以朱永新认为,这个保险公司会开到哪里赢到哪里,“越是亏本我们国家就越有希望,越是亏本,我们大家的人生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我要让学生和老师们知道成功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但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就在你的坚持下铺展,你只要不断地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胜利就是你的!”朱永新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
“新教育实验”包容歪才怪才
朱永新认为平生最得意的事就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
朱永新把一些学校作为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一个实验基地,称其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朱永新坦言: “看上去副市长应该很有权力,但要想得到下面教育局长、校长自觉地认同你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就通过新教育实验的方法,而不是靠强行的措施来实现。
朱永新特别倡导“特色教育”。在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中,他多次对校长们说: “对歪才、怪才不要总是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地位。”他到各个学校考察工作时,几乎从来不问升学率如何,却必问: “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在他看来,这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是多元化,孩子千差万别,学校自然应该是各有特色。学校以特色兴校,孩子以特色择校,这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家长和学生才可能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选择学校。”在实验学校挂牌时朱永新都要提五条要求,这五条也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宣言,如果哪个学校做不到,这个实验学校的牌子他还要收回的。
第一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要读100本课外书。朱永新认为让孩子们在人生的最初阶段,读一点最最经典的书,与大师们对话和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文化财富进行沟通,这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第二条,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每天要坚持写日记。朱永新认为写日记不仅仅是一种写作,也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沟通、自己给自己监督,是人生建立道德的场所。
第三条,孩子们至少要听100场教育报告,朱永新希望把当地一些名家、名流全部请到这个学校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受他们榜样的鼓励,接受名家生命和成功历程的鼓舞,让孩子们今后不仅仅要做一个有丰富知识底蕴的人,更要作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才能的人。
第四条,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既能讲中文,又能讲流利的英文。
第五条,所有的孩子能使用计算机,非常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来获取他需要的任何信息,能利用计算机与他想沟通的人进行沟通。
网络给了这位教育市长倾听现状的渠道,也使朱永新在实施和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时多了一个窗口。“我与每一个会员一样感受着交流与碰撞的快乐。在网上,我们能更多地听到毫无拘束的真话。观点鲜明的帖子以及毫无顾忌的评论,尤其是对教育现状的批评,让每一个真正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分冷静、一点思索与一份压力,更多了一股改革的动力。”朱永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