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网络学院│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 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 02'│ 网友投稿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核心价值观讨论
网络教育发展需要更加协调
乔培伟: E-Learning布道者
四年攻关推出创新成果
远程教育的影响潜移默化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要遵循学科规律

中国网络教育新闻

 

 

 

 


朱永新: 一个市长的教育梦想
2003年9月15日
 

    朱永新: 曾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其教育思想影响了全国广大的教师,有人称朱永新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1993年,他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1997年底,39岁的朱永新开始担任苏州市副市长,主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苏州相继推出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和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2003年朱永新当选为第十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

  正当人们在纷纷用“黑色”、“反动”、“堕落”、“色情”等来形容网吧,甚至提出让中小学生远离网络时,有一个人却在高呼“把网吧建设成学习化社区”。这个人就是第十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

  采访之前记者就预感到,朱永新对网络对教育是有一番独到见地的。而做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主管教育、文化的副市长,他是如何运用网络,又如何将网络的巨大优势实施在一个经济发达城市的教育中的呢?

  远程教育将是新一轮教育竞争的根本

  在《教育在线》上记者给朱市长留了一个短消息说要采访他。说句心里话,我想这个短消息也许会石沉大海,不料却很快就收到了他的回复。经由互联网就能够约定采访一位市长,这在媒介还真是件新鲜事。

  虽然相隔千里,但在电话这一端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亲切与随和。我问: “朱市长您有这么多头衔,该怎么称呼您呢”?听得出来朱永新在电话另一端笑了: “我觉得人家叫我朱老师是最亲切的称呼,不是市长也不是委员或是教授,‘老师’这个称呼给我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市长我现在是第三届了,过一段时间也可能不会做了,政协常委,有可能一届两届也就不做了,而‘老师’对我来说却将是一个最永恒的称呼。”

  谈到“把网吧建设成学习化社区”这个想法,朱市长认为,“网络是工具,而工具本身的价值是中性的,其利害完全取决于工具使用者自己。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反思的,是对工具的科学认识,即如何在网吧的建设中趋利避害的问题,而不是丢掉工具本身”。“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工具,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在这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在科技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冲击中站稳脚跟,而不是一味地对新生事物所带来的部分弊端视如洪水猛兽。

  朱永新举例说,有个叫张向阳的普通数学老师,他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但自从有了网络后,他每天在《教育在线》网站上写一篇日记,与网友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中的苦与乐。短短半年的时间,他就在《人民教育》,《教育参考》,《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40多篇文章,朱永新说: “这就是网络培养人的一个典型呀!我们看到很多年轻的教师,在网络上快乐地、健康地成长起来。现在我们已经凝聚了全国的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才俊。所以,如果说我们建立一个国家的教师培训网,我们把最好的教育理念通过这个网络去发布,我们把优秀的教师都凝聚在网络上,把教育的智慧、教育的体验,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朱永新进一步说: “远程教育将是新一轮教育竞争的根本,将成为推进教育均衡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发展网络教育政府推动是关键

  看来朱市长既懂教育也重视网络,但作为政府官员,在谈话中他更强调政府在发展网络教育中的作用。他说,“建立一个网络学习化社会,当然政府推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说我们建立一个数码城市、数码政府,文件传输、信息发布,甚至于我们的各种服务都是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那么大家都必须学习使用网络。所以说政府推动是网络教育发展的一个基础,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至于经济手段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网络教育的成本太高,如果学校都要花大量的经费去买软件,如果说家庭根本无法付网络教育的费用,那么网络教育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觉得必须大幅度地降低各种网络教育的成本,包括应该由国家免费地提供各种网络教育课程,这是中国网络教育一个发展方向,这些投入和成本应该由政府来承担。”朱永新认为,信息时代,一方面是宏观上信息大爆炸;另一方面,微观上优质信息匮乏。解决这一矛盾,在于信息资源先蓄后导。而当务之急是我们的软件基础,即优质的网络资源的蓄积、网络应用知识的普及和网络道德的形成。这几方面平衡发展,网络建设才能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鉴于目前我国统一教材、统一管理、统一考试的局面,他认为,有必要由国家投资,建立中国的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蓄积优质教育资源,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最终形成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面向全体师生和家庭免费开放。从长远来看,有了无限的信息资源被充分开发并分类管理,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之下,教育就可以统而不一,和而不同,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人尽其才。

  他还告诉记者,目前苏州正在筹划建设教育信息平台的方案,整合全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免费向苏州市各学校提供。

  朱永新的E网情缘

  其实朱永新本来对网络是“不屑一顾”的,不仅反对儿子上网,而且也曾批评他的学生李镇西“陷得太深”。当时在他看来,他们上网是远离了严肃的学问而在虚度光阴。然而,他逐渐发现一些教坛才俊竟然也都是“网虫”!他们在网上展露才华,在网上结交同仁,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互动的网络,给了他们一个表演的大舞台!他不由得想探个究竟。渐渐地朱永新也被网络的无穷魅力所吸引,终于有一天,在学生的“怂恿”下,他禁不住这美丽世界的诱惑,决心自己开个网站。

  2002年的6月16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张。

  开张之时,朱永新在首页上写了这样几句话: 《教育在线》终于开通了。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已经不再年轻的我,为了感受年轻,更是为了使自己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还是挡不住网络的诱惑走了进来。我企盼《教育在线》能凝聚当代中国的教育才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

  《教育在线》自开通以来,点击数一路攀升,一批批满怀热情的教育志士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最初的三个月里,注册会员达到了两千三百多人,论坛的发帖总数超过五万。而现在网站的访问量已超过七十万。

  朱永新的生活又多了一份精彩——上网。他每天早晨6时左右要上网“晨练”一小时,中午也要上去“运动”一会儿。网络占去了他的休息时间,但他真的感觉到网络已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我觉得生命中的每一天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充实,多了一份冲动,多了一份童真,也多了一份诗意”!

  进入《教育在线》的各个论坛,都可以看到朱永新的足迹,看着他那个叼着大烟斗的卡通头像,怎么也无法与一个政协常委、副市长、博士生导师联系到一起。在这里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朱老师,他也入乡随俗,叫“这位兄”、“那位兄”或某某老师,没有市长的派头,俨然一亲近朋友,而别人也的确就把他当作普普通通的网友,时而交锋碰撞,时而把酒言和。

  “成功保险公司”推销教育梦想

  朱永新说,“无论是作为学生,作为教师,作为研究人员,作为分管教育的市长,教育都是我的至爱”。

  “教育是为一切人,教育是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都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是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的宣言,也是他的人生追求。

  苏州的教育均衡化可以说是全国做得最好城市之一。政府一再倡导“多一点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连续多年来一直以资助薄弱学校为主,一直把优秀学校能不能或多大程度上帮助差学校,作为考评好学校的一个标准,苏州的好学校与所谓差学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国最小的,这与朱永新的“教育是为一切人,教育是为人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朱永新走到哪里都爱开“成功保险公司”。在这个“成功保险公司”所有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来投保,一万元可以,一千元也行,一百元也可以,十元也行,如果学生没钱一元也行,但要签合约,合约的最基本的条款就是从某某日开始,每天写一篇日记,坚持十年,朱永新说: “十年以后你如果没有成功,我以一赔十。研究一个问题,你能钻研它十年,不成功才怪”!但往往绝大部分的人是坚持不了的,所以朱永新认为,这个保险公司会开到哪里赢到哪里,“越是亏本我们国家就越有希望,越是亏本,我们大家的人生价值就越能得到体现。我要让学生和老师们知道成功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但也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成功之路就在你的脚下延伸,就在你的坚持下铺展,你只要不断地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胜利就是你的!”朱永新说,“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起理想的火焰,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

  “新教育实验”包容歪才怪才

  朱永新认为平生最得意的事就是自己的教育理想得以在苏州实践。

  朱永新把一些学校作为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一个实验基地,称其为新教育实验学校。朱永新坦言: “看上去副市长应该很有权力,但要想得到下面教育局长、校长自觉地认同你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并且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所以就通过新教育实验的方法,而不是靠强行的措施来实现。

  朱永新特别倡导“特色教育”。在名师、名校长培训班中,他多次对校长们说: “对歪才、怪才不要总是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容忍孩子们,容忍教师们,应该让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来,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地位。”他到各个学校考察工作时,几乎从来不问升学率如何,却必问: “学校的特色是什么?校长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在他看来,这才是更重要的。“关键是多元化,孩子千差万别,学校自然应该是各有特色。学校以特色兴校,孩子以特色择校,这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家长和学生才可能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选择学校。”在实验学校挂牌时朱永新都要提五条要求,这五条也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宣言,如果哪个学校做不到,这个实验学校的牌子他还要收回的。

  第一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要读100本课外书。朱永新认为让孩子们在人生的最初阶段,读一点最最经典的书,与大师们对话和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文化财富进行沟通,这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第二条,孩子们在这个时期每天要坚持写日记。朱永新认为写日记不仅仅是一种写作,也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沟通、自己给自己监督,是人生建立道德的场所。

  第三条,孩子们至少要听100场教育报告,朱永新希望把当地一些名家、名流全部请到这个学校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受他们榜样的鼓励,接受名家生命和成功历程的鼓舞,让孩子们今后不仅仅要做一个有丰富知识底蕴的人,更要作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才能的人。

  第四条,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既能讲中文,又能讲流利的英文。

  第五条,所有的孩子能使用计算机,非常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来获取他需要的任何信息,能利用计算机与他想沟通的人进行沟通。

  网络给了这位教育市长倾听现状的渠道,也使朱永新在实施和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时多了一个窗口。“我与每一个会员一样感受着交流与碰撞的快乐。在网上,我们能更多地听到毫无拘束的真话。观点鲜明的帖子以及毫无顾忌的评论,尤其是对教育现状的批评,让每一个真正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分冷静、一点思索与一份压力,更多了一股改革的动力。”朱永新说。

相关评论
以下所有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23 帖  第 1/5 页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末页
abryson  发表时间:2006-10-21 20:48:53
请与我联系
mailto:[email protected]
 IP地址: 221.196.20.★

Fortinet  发表时间:2006-4-26 16:01:05
Ijustlikeitandwillingtoreceivemoreinformationfromyou.Pleasesendemailto[email protected]
 IP地址: 202.113.12.★

Fortinet  发表时间:2006-4-8 15:31:50
Ijustlikeitandwillingtoreceivemoreinformationfromyou.Pleasesendemailto[email protected]
 IP地址: 202.113.12.★

Fortinet  发表时间:2006-3-15 17:12:53
Ijustlikeitandwillingtoreceivemoreinformationfromyou.Pleasesendemailto[email protected]
 IP地址: 202.113.12.★

杜明伟  发表时间:2005-12-25 18:43:26
您好!朱老师.我今年毕业于宿州学院(中文系)在学院上学前我曾做过两学期的代课老师.在代课期间我发现了我国教育方面的一些弊端.所以在学院求学期间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课堂教学及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我愿终身致力于我国的教育事业.我衷心的希望朱老师能帮我介绍一所学校以实现我的梦想.
联系电话:13761356237
 IP地址: 218.82.227.★

23 帖  第 1/5 页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末页
 
 发表评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本站保留删除攻击具体个人与单位的留言的权力。
 
作 者:
 
邮 箱: (不公开显示)
 
内 容:(内容要少于500个字符) 目前字符: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团队风采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