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cial Topic 封面专题
求 解 区 域 推 进

出处: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6.3

“区域推进”的启示 

  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进程,种种计划与偶然、成功与失败、理想与现实、狂热与抱怨……各种理念、线索和机遇纠缠在一起,一时似乎难以理清。
不过,由华东师大牵头的教育技术应用“区域推进”计划,全面启动不过半年,就已经在华东地区签约600所中小学。其推进的速度及方式,都引发了本刊记者的强烈好奇。
从理想状态说,教育信息化的真正价值在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应用;而一个真正符合未来趋势的教学平台,应该是有能力将整个教学过程——从老师的备课、教学,到学生的学习,乃至课后作业、家长与学校领导的监控,统统容纳于其中的。将学科课程尽可能整合于信息技术(或信息环境),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所在。
记者在江苏、浙江的采访发现,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显然将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实的推进中,还有许多难题待解。

 

<-返回->




与每年数以百亿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投入相比,人们似乎并没有看到巨大投入带来的实际回报。

 

详解“区域推进”本源
 本刊记者 王铁军/文

  在2005年教育信息化的热门概念中,“区域推进”名列前茅。而在今年1月份《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05年教育信息化关键词之中,“区域推进”也赫然列于其中。
  “区域推进”概念开始广为人知,本是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项目而致。作为该项目负责人之一的华东师大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张际平,今年3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解释了“区域推进”的概念:
  “‘区域推进’之概念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师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更多]

 

■ 案例一:
最理想的教学软件平台,要求低成本、低技术门槛、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核心是“能让教师们用起来”

平江实验学校“区域协作”初探 本刊记者 王铁军/苏州平江报道
  设在苏州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区域协作组,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人员、区域内教育行政机构主管人员,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区域协作组的网站主页上,罗列了该“区域推动”计划目前已有的实验区域,包括苏州市平江区教育局、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无锡江阴市、山东莱西、无锡锡山区、常州市教育局、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更多...>
■ 案例二:
多数学校对教育信息化所能接受的限度,仍然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所中心小学的“数字校园”实验 本刊记者 王铁军/无锡安镇报道

  安镇中心小学座落于无锡市郊的安镇,地处偏僻,沿途一片零碎的菜地、麦田与矮厂房。即使到了安镇,从大街上四处张望也找不到它的影子,非得找人问清道路,从大道边某个不起眼的小口岔进去,走过一条长长的小路,才猛然看见已然老旧的校门--后来才听到校长说,新校舍已近完工,这个老校区集中使用的时间也就不过几个月了。
  貌不惊人的安镇小学,站在它小小的校园里,绝看不出其中还隐藏着一座相当完善的数字校园--据校长说,安小两个校区之间平常的联系,包括各项文件通知的发布,也已完全通过网络进行。安小也是无锡地区最早安装试用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的。2003年,基于该平台建立了“安小在线课堂”,完全融于该校校园网之中,成为安小数字校园的一部分。
  这个在线课堂是安小网上教学区的核心部分,在这里可以把传统的备课与制作课件合二为一。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以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的素材方式编成学案,发布在安小网站的“学案区”,师生都可查看。而且,教师不论身在校内还是家中,都能在网上备课。普通的电子课因此全面网络化,全校共享,形成了全校网络课程资源库。
  学生可以在网络终端,通过自己的帐号与界面进行学习,需要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调出学案继续学习,学习进度可以自己控制,还可以通过考查系统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包括网上测试、网上评价等功能在内,都是该教学平台中的既有配置。
  网络日志是这个平台的另一亮点,也是安小网站中点击率最高的频道,目前已经积累了700篇教师网志和数千条互动评论。教师BLOG当前甚是流行,姑且不论这种流行的真相是什么,作为一个平台的功能配置,能得到充分利用,已然说明了它的成功。不过,据该校负责信息技术的邹卫华老师说,这个平台的初始配置其实并不适合安小的口味,目前这个面貌也是根据安小的要求作了修改的。
  虽然这所学校所有一线老师都已人手一台DELL电脑,校园网也已经深深融入该校的日常运作之中,但数字教学平台在教学活动中,除了网志和部分备课,仍然只占据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教师在黑板旁放一张屏幕,投影仪便将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各种丰繁复杂的功能,实际利用率并不高。记者问校长及邹卫华,有没有想过将教学真正融入信息化环境中是个什么情形。他们表示: 对这种说法不太理解,信息技术就是为教学服务的,目前已经做到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何来想不想“真正融入”之说?
  从现实角度看,多数学校对于教育信息化所能接受的限度,仍然只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至于像某些专家所提倡的那样,将课程完全融入信息环境中去,目前在教学一线来说属于天方夜谭,至多只能在极少数几所学校中进行有限的试验。

■ 企业视角
围绕平台建设,可以建立起一系列增值服务,企业不再做赤裸裸的孤胆英雄。

◆ 为什么要投资“平台建设”? 本刊记者 王铁军/浙江 江苏报道
  教育信息化的声势如此显赫,取得今天的成就,与众多教育软件公司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虽然公司本为逐利而来,但执著于教育软件和教育服务的公司,他们的客观贡献仍然令人思之钦佩。不过,长期以来教育软件企业活得异常艰难是有目共睹的。记者在浙江、江苏等地实地采访,也发现公司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运作中存在许多难点。<更多...>

 

相对来说,瑞博公司算是个经营得当成功的企业.短短半年间,瑞博公司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正式用户已增长至目前的近600家

 

■ 记者观察:
推进教育信息化,要找到“良性的价值增生链”。


促进“多赢”

王铁军/文



  教育信息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进展,其实主要是依靠教育一线自发使用、自我生长的机制。而在我国,更多的观点认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进展不够快,是因为相当一部分教师或学校领导“用不起来”,人们把这归为应用难题。面对这个难题,“区域推进”计划必须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其一,重视政府的推动力量。由上而下、一贯到底的政府推动,似乎成为使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够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记者采访中发现,有的学校深刻领会国家政策,创造性地以“逐年抵本”,即奖励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并以使用的天数来逐年抵扣笔记本电脑的成本,使用这一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深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数字化应用。
  显然,如果将各级教育局这一关键环节从整个“区域推进”计划的网络中抽去,没有了教育行政权力的推动力量,仅仅依靠一家企业和一所大学的一个系、一个研究所、一个博士后科研站,在细碎而多如牛毛的中小学里去推动信息化应用,前景一定不乐观。在这个意义上,政府的力量犹如“上帝之手”,可以直接促进或阻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其二,企业联动专家的“产学研”一体化。瑞博公司对记者反复强调,这个区域推动计划是有理论、有整套方案、有完善产品的,而瑞博公司的经营与其它公司相比最大的特色也在于此,是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即公司做市场、推产品,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两者共建全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确实如瑞博公司总经理丁钢所说,仅与全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手这一点,就使瑞博公司在全国那么多大大小小的教育软件企业中,显得与众不同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牌子,确实给整个计划的推进带来了诸多益处。起码“去跟教育局长们谈,人家可以给你一两个小时的机会”,而一般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很难进那个门”。
  有人将这种关系称为“专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首先是企业发现了专家的巨大价值,为企业找到智力支持固然是首先就可以想到的途径,即便不论智力支持,专家身上的学术光环也能将企业映照得光彩迷人。无论如何,专家有学识,企业有市场,各自拥有资源,通过正当的方式兑换为自己需要的价值,这是市场经济规则的正面体现。事实上,国外名校的教授,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有丰富的为企业服务的经验才能被聘用。
  这确实是个多赢的局面——企业从专业的研究思路研究成果获得灵感与生命力,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市场空间与获取利润的可能;专家的学识转换为价值,包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和进入实践的机会、经济价值、学术声望、影响社会的成就感;政府部门更快地看到更明显的政绩;终端用户在应用中不知不觉受到更加权威的指导。总之,“区域推进”的运作方式: 重视政府的推动力量、企业联动专家的“产学研”一体化,应该说是个良性的价值增生链。而这个良性的价值增生链真正在中国的土地上运作起来,浸透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
[....更多]

 



中国网络教育网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