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近距离观察台湾的数字学习企业是如何经营运作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产品: 制作精良,包装“虚实结合”
虽然台湾经济富庶,人民收入相对较高,但是消费者对于购买虚拟的网络产品依然有一定障碍。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企业大都费尽心思,采取“虚”“实”结合的产品包装来打动消费者。虚:
即产品本身,所有网络学习产品其实只是一个帐号而已,消费者登陆即可使用;实: 即捆绑流行、高档的电子产品。
举例来说: 斯坦福美语是台湾巨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儿童美语网络学习课程,在销售的时候就捆绑销售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板电视(购买者可以任选其一)和三年的宽带接入费用,定价是10万元新台币,相当于2.5万人民币。对于消费者而言,电脑和三年宽带的接入费用就大概需要5万元的新台币,产品本身大概要5万元新台币。在台湾,给孩子请英语家教或者补习班蔚然成风(华人世界大都如此),而一个英语家教的费用1年就可能要超过5万新台币,如果有两个孩子花费将更多。而这个产品设计的功能三年内让儿童从ABC学起可以通过台湾的初级英检(相当于国内初中水平),消费者仔细一算,自然感到划算。
从产品本身的质量来说,台湾企业莫不投入大量的资金,力求尽善尽美,让消费者觉得好用,实用。虽然前期研发耗资巨大,但是一旦研发成功,就基本没有生产成本。如果行销得当,成本1-2年之内就可以收回。
行销: 重视直销

数字教育产品大多采用直销的方式,这是产品性质所决定,因为虚拟的数字教育产品在销售的时候绝非一句话就可以把产品的诸般好处向消费者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况且它又不像有形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而是非要借助人工花上一定时间向消费者演示不可。绝不能像超市货柜上的产品,任人挑选,而无需说明,否则结果肯定是无人问津。
所以,数字教育产品一定要采用直销的方式,而台湾直销业的人员和经验非常丰富。我所去的巨玑股份有限公司的行销主管以前都从事过保险行业,做起直销来更是轻车熟路,公司对这个销售团队的管理也借鉴保险业的模式。
与大陆企业不同的是,台湾的销售团队从最低层的业务到销售总监都没有底薪,完全靠业绩,业务人员动力也很大,个个做起业务来莫不全力以赴,如果碰到好的产品,业绩就如同火箭上升一般。好的业务员1个月可以收入100万台币,差的也可能颗粒无收。笔者向巨玑公司的一个业务员了解,他一个月高的话可以收入三四十万新台币,远远超过办公室行政人员。而普通一个行政人员一个月工资收入也不过是6万元新台币左右,相比之下,虽然辛苦一点,还是从事销售所得较多。
价格: 高价,支付用信用卡
台湾的数字教育产品定价高是因为采取直销的方式,只有定价高,业务员才有足够的动力和空间进行直销。一般来说,产品的定价都相当于台湾1个人1-3个月的收入。但是,由于台湾信用卡流行,只需像大陆买房一样,可以按揭付款,一般为期3年,这样消费者的压力大大减轻。对于厂家来说,要付给银行15%的费用。
由于信用卡实在太过泛滥,现在台湾出现“卡奴”一族: 即消费过度,无力偿还银行的债务。现在台湾银行对于信用卡的发放和使用已经开始紧缩,信用审查日益严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这些企业的销售。
市场: 市场狭小,竞争激烈
台湾的市场狭小,竞争激烈,而且营销手段大都雷同,所以这对企业的压力也比较大。2005年整个台湾数字教育产业的产值只有64亿台币,也就是16亿元人民币。由于市场比较小,每每谈起大陆的市场,台湾同行都是羡慕不已,特别是近年来大陆企业成长的速度往往令台湾企业界感到匪夷所思,例如盛大就是一个例子。台湾从事网络游戏例如像华义软件,已有10多年的历史,论经验和技术、研发已经很成熟,就是由于市场狭小,成长空间有限。而盛大网络短短3年的时间,已经到美国上市,多半是因为大陆市场大的缘故。再拿台湾巨玑公司来说,他们主要通过学校的渠道销售产品,但是台湾学校人数比较少,当我提起广州市少年宫周末的人流量就有10000多人时,台湾同行都啧啧称奇。
因为台湾岛内竞争已接近饱和,现在台湾数字教育企业都想进军大陆,本来双方同种同语,文化相同,应该说先天优势很多,但是就是由于台湾政府的政治因素阻挠,反而让韩国、香港、美国等国外企业占了先机,谈到此处,台湾同仁更是扼腕叹息。尽管如此,各个企业还是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到大陆投资。例如台湾音象公司就和百年树人集团在大陆开始合资,开发数字教学产品。
亲历台湾
台湾复兴航空的基础设施平台并不高档,技术也不很先进,但是他们以实用为导向,以内容为核心,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来,成果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