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网”随俗,真情互动
――我的网络教学体会
我对网络教学一度持否定的态度,以为那只是一种迎合远程开放教育的空洞的形式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更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的这个想法改变了。
我惊奇的发现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学生们在这里可以更加真诚与老师交流,他们更加地敢于表露自己的想法,甚至超越了课程本身,关于人生、关于理想、关于爱情、关于对社会的认知,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可能。同样一个话题,在面授课上我提出来,可能学生一时无法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或是担心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招致别人的非议和嘲笑,总之很多的顾虑让一些学生选择了沉默;而网络世界的魅力正在于它能激发一个人潜在的心理冲动,能将人在现实生活中隐藏起来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于是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会开朗起来,那张经常流露羞涩的脸被遮挡住了,随之敞开了真实的心扉,痛快地去说、痛快地去表现自己,平时在面授课上听不到的声音在这里却可以转化为鲜活的文字。拿我所讲授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为例,在课程讨论区中,我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收到了最佳的效果。“闻一多先生评李白与杜甫的相逢为‘太阳月亮的相遇’,哪一个是太阳,哪一个是月亮?;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你向往吗?‘曹操至少也是一个英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唐明皇和杨玉环之间到底有无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人物?”)......诸如这些问题一经抛出,就会引来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有时我会故意提出一个反面论调或是发表一些陈词滥调,每每这时学生们都会纷纷“中招”,痛痛快快地批判一番,这样一来,论坛就成了一个小战场,唇枪舌剑,好不热闹,我在这里收获了学生们对文学最真诚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展示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思考。然而这一过程的实现要讲究一定的网络教学艺术,否则学生一样会把这些热点话题悬置起来,让它们慢慢冷却,导致课程论坛“门前冷落鞍马稀”,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学会适应网络教学环境,很好地把握网络教学的特点:
首先,网络教学应该是温馨惬意的。一句问候,一声如同老友见面时的招呼,一个节日的祝福,一声离线时的道谢或是互致晚安,这些看似闲言絮语的内容在网络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间流溢的正是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这里没有了现实世界课程中那种严肃的氛围,而是在共同营造一个一起学习的空间,如同一次有着共同志趣的人们的一个主题沙龙,可以随时进入也可以随时退出,累了就欣赏一首歌,也可以去别处坐坐,想说就说吧,老师是一个忠实的听者,想问就问吧,总有一个声音会给你真诚的答复。在网络的空间里,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进了一个虚拟的社区中,在这里人人希望被理解,人人希望得到承认,人人渴望交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传统的师与生的角色淡化了,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空间的距离消失了,心理的距离也随之拉近了。
其次,教师要学会入“网”随俗。作为一个从事网络教学的老师必须了解网络这个载体上有着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在这个空间里,如果你不采用这个话语系统就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闯入者”,而不能很好地融入这个世界,与“学生网友”们的交流也会产生障碍,所以学会一些“网络语言”是必要的。在课程论坛中,如果把平时的教案,生硬的问题直接搬上去,势必会把学生们吓跑,所以要学会让这些内容符合网络世界的游戏规则,语言要生动,表情要准确是起码的要求。但要真正做到入“网”随俗,还需要与你的“学生网友”们有一个充分磨合的过程。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珍惜学生们的话语,懂得欣赏是开启网络课堂的金钥匙。在与学生交流的帖子中,我更多的是在鼓励他们、赞扬他们、欣赏着他们的见解。我知道学生们的文字中满含着各人的内心感受,而且有些还是非常彻底的内心自白。因为网络中不必担心对方的误解,也不用害怕自己的真实想法暴露于人前而尴尬。他们传递的是来自心海的消息,对于这样的肺腑之言我们要懂得欣赏,学会珍惜。我在跟帖的时候会做出或夸赞或惊讶的表情,对每一个人的观点都要关注,不能错过任何一句话,哪怕学生的一个微小的言论,教师都要在尽可能快的时间里做出反应。这些做法无疑会使学生们更加自信,为其学习注入激情,补给动力。
有了这样的真情互动,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网络空间的教与学中寻觅到自己的知音,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传达自己最真诚的教诲。所以说,远程教学,无“网”不胜,探索网络教学的艺术,是远程开放教育的一个不变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