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坛情结
初次接触课程论坛,是在2002年底。
当时,任课教师除了面授课以外,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渠道并不多。有了课程论坛后,无疑多了一个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欣喜之余,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电大在线课程论坛的特点和使用,并在论坛中发出了第一个帖子。
“主题:欢迎各位同学光临课程论坛!
内容:希望在这儿留下大家对《基础会计》课程的疑问,让我们共同探讨。”
回应者寥寥,只有几个问候的帖子:
“老师好”
“老师在吗”
“冯老师您好!我是某某,特来向你报到”
……
这些与课程无关的帖子要不要回复呢?经过认真思考,我还是做出了回复。虽然只有寥寥数帖,却说明已经有学生开始认识并逐渐使用论坛了,而对于初次上网的同学来说,感受是最重要。这些试探性的帖子,老师如果不能及时的回应的话,学生可能感受不到老师在论坛中的存在,很有可能就此失去使用论坛的热情和积极性。鉴此,结合对学生的了解,我认真回复了每一个同学发来的帖子。
“你好,你可是第一个进入课程论坛的同学哦,加油”
“你的上网技能进步很快啊,以后我们可以在此多进行课程上的交流”
“我在啊,如果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把问题发上来,我会尽快给你回复的”
……
回复后,果然,学生们的帖子也接踵而至,表示很喜欢这种交流的方式,以后会经常参与交流。当然,随后有关课程学习的帖子也多了起来。(直到现在我还是坚持尽可能的回复每一个同学发来的帖子,尤其是新生,让他们感受到在课程论坛中有专业教师可以帮他们答疑解惑,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虽然,课程论坛渐渐的“热闹”起来,但是参与的同学人数却并不多。课余我对周围的学生进行了随访。经过了解,我发现有的同学并不是不知道或不会用,而是对课程论坛的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误区。有个年龄稍长的同学的话,至今我还印象深刻,“我从来不上网,浪费时间,上网都是些小孩子的事情,有那功夫,还不如多看看书。”从他那不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对网络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利用网络娱乐的功能部分,还没有把它当成学习的工具,可见转变认识是关键。还有的同学没有条件上网或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差,更不要谈参加网上讨论了。在课堂上,我对课程论坛在学习中的辅助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现场进行了使用方法的演示。根据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划分成若干个课程协作学习小组,采取一带一或一带二的方式,指定有条件和有能力上网的同学专门负责辅导网络基础较差的同学,以提高他们的网络操作技能。
为了调动大家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我决定组织一次集中网上讨论,时间安排在了下班后的两个小时间。由于这次集中讨论正值新年将至,“热闹”场面可想而知,有初次在网上见面的兴奋,有嘘寒问暖的问候,预祝新年的帖子滚滚而来,但是有关课程的帖子却很少,真正问到与课程学习有关的帖子,少之又少。有些经常上网的同学竟在网上聊了起来。简直把网上讨论变成了一个“网上party”。我组织的第一场网上讨论就这样,“热热闹闹”的结束了。通过这次在线讨论,使我感触颇多:
1、实时讨论,固然气氛较热烈,但如果事先没有设定好的讨论主题,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最好事先设定一定的讨论主题,给学生必要的准备时间,有备而来参与讨论。
2、实时讨论还存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对于没有固定时间上网的同学来说,很难参与其中。
3、在答疑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的对初次接触网络的同学给予必要的鼓励,多引导,对于不能认真参与讨论的同学,应予以提醒。
在课堂上,我对大家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我们的课程论坛是用来进行课程讨论、答疑和交流的,如果无关课程的帖子太多,会影响大家对帖子的浏览。为了方便大家交流,我介绍几个网上交流的工具:QQ、MSN、雅虎通,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也可以提高他们进行网上交流的技能和兴趣。通过认真总结了此次讨论的得失后,我改变了网上讨论的策略。在实时讨论的基础上,增加了非实时答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随问随答。
经过一段时间,课程论坛中帖子的数量增多了,但是帖子的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高。有的同学问不出来与课程有关的问题,为了应付差事,发几个问候的帖子。更有甚者,把别人的帖子重复粘贴,一唬了事。给教师回帖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学生浏览起来也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我分章节设置了讨论题,把一些大家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设为讨论题,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时间,非实时的参与讨论。这一来,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有些平时提不出问题的同学,也能根据讨论题的要求,结合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论坛里的帖子杂乱无序,有的是回答问题的,有的是自己发问的,有的帖子回复在别人帖子的底下。一时间,帖子众多很难区分,给论坛的使用和浏览带来了不便。怎么才能让网上的帖子秩序化一些呢?经过观察和反复试验,我发现,回复的帖子一般和问题帖子是错列开来的,只要点击问题帖子,然后回复,帖子就会自动顺序排列。于是我对参加讨论的同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参加网上讨论时按照以下方法操作:找到讨论题--点击讨论题(注意:如果已经点击了别人发的帖子,要重新点讨论题)--然后回帖就可以了(回帖时在主题中注明学号、姓名、专业),以后参加讨论都依据此方法。”这样一来,帖子就整齐有序地排在所设定的讨论题下的范围之内了,通过在操作中不断规范学生的发帖行为,论坛很快就秩序井然了。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摸索和实践,课程论坛已经成为课程教学、师生、生生进行课程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了。我的具体做法是:
1、在课程导学课上,对论坛的功能和使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演示,并且提出参加课程论坛的具体要求和规范。
2、组建课程协作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网上交流的技能。
3、主动回应学生,增强学生参与课程论坛的积极性。
4、实时讨论、答疑和非实时讨论、答疑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期间。
5、实时讨论,事先设定讨论主题,事中加以引导,事后进行总结。
现在,课程论坛不仅仅是教师发布课程教学信息,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答疑、讨论的平台,更是成为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场所,他们主动利用课程论坛进行小组活动,共享复习资料,交流学习经验,受益于其中、成长于其中。既增进师生之间课业上的交流与沟通,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铁打的论坛,流水的学员,课程论坛中留下了一届届学生求知的印记,每当打开课程论坛,一个个熟悉的帖子仿佛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浮现在我的脑海,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论坛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