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反思要求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内向反思因反观自我而心静,从而“积极、持续的思考”,[1] 进而致远,它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我这些年在远程教育兼了税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曾请学生当堂录下了我的几节课,之后观看反思,获益非浅。下面我以教学难点问题为例,按照内向反思的发现、探因、对策、验证四个环节来做一点实证式的分析,与君共勉。
一、发现闪光点与问题
我认为教师反思首先要找的不是缺点,而是闪光点,这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基石。反观我的教学录像后,觉得自己在确定教学难点、事论结合等方面做的不错,但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人意。如,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是税法中一个难点,我上课时及首次观看教学录像后都觉得关于这个难点该讲的已经讲了,该难点应该已经突破了。
但等到课后作业改出来之后,吃了一惊。我大致统计了一下,发现在作业的增值税计算题中,计算过程和结果都正确的只占20%,漏算、公式错误的分别占40%和30%,胡乱应付、不知所云的占10%。其中,有些学生很明显在相互抄袭。为什么会这样呢?记得我学师范时的老师说: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上述这个遗憾真有点儿莫明其妙。于是,再次观看教学录像时我特意留心去探本求源。
二、探究原因,溯本求源
闪光点乃个人天分与勤奋的酬劳,毋庸多言。那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何在呢?一般而言,我借助教学录像进行内向反思的做法是:播放自己的教学录像,可以快放、慢放、定格、重放,边看边思,边思边研。这时,仿佛存在主义推崇的自我、本我和超我一起现身,荡气回肠,渐入佳境,悟性大发,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教学中平时不注意的问题,并在经验和理论指导下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关于“增值税”难点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上述方法,我最后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原因:①对增值税中的关键知识点如增值税特殊销售方式的销售额的确定、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非应税项目及进货退出或折让时的税务处理等的讲解不够,尤其是缺乏切合这些关键点的习题讲解;②作业中的个别计算题涉及的知识点超出上课讲到的范围等。
(2)学生原因:①不注意平时的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够,难以“心有灵犀一点通”;②一些学生相关知识积累不足、功底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③有的学生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等。
(3)客观原因:远程教学各门课的面授时间短,而教学内容又与普通高校相近,使教师上课时内容过粗、速度过快等。
三、设计对策,因症施治
针对自己教学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对策是尽力保持,并发扬光大。这里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经过上述两个环节,问题的因果关系已经浮出水面,明确了“病情”,找到了“病因”,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因症施治了。我确定对策所依据的两大“法宝”是“经验和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颇有道理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其中,直接经验给我们一双慧眼,间接经验乃百炼之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我还注重把现代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迁移到对我的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之中。[2] 在这两大“法宝”的帮助下,我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出以下对策。
(1)教师方面:①结合习题,挤出更多时间对增值税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做好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②严格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教学和作业中的知识点,按照教学规律处理好二者关系。
(2)学生方面:①强调远程教育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潜能,要求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检查督促,记入平时成绩;②对功底较差的学生通过课后、电话、邮件等方式加强辅导;③强调课堂纪律,对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的学生及时提醒和批评。
四、付诸实践,验证对策
上述对策虽得之不易,但毕竟是纸上谈兵,是对是错?是否有效?还需要教学实践来验证。就一般性而言,教师各种教学反思到最后都会设计出对策,教师需将它们付诸实践,改进教学,并把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教学反思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3]
所幸的是,我的上述对策在我当时的下一期税法教学中取得了成功,学生对增值税计算题的“头痛率”明显降低,70%以上的学生都能基本上达到增值税计算题的教学要求。我想,我的这个成功有一半应当归功于内向反思法的科学性。正如某条格言所说:方法正确,就成功了一半。另外,我还把这些对策用来解决税法教学中的其它难点,以求举一反三,融类旁通。
总之,教学属于心灵的艺术,“宁静以致远”是内向反思法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当前远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还不够成熟的大背景要求各位教师多做反思,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积极开拓进取,促进我国远程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