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国网络教育网尽一切可能地将网友的优秀作品与所有网友共享,特地开放网友投稿专区。《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将会不定期的到这里选择优秀的作品刊登。欢迎网友积极投稿!在线投稿 文章列表页 |
|
|
|
|
|
|
投稿须知:
1、来稿、图片一律要求作者原创,严禁弄虚作假,如因抄袭或剽窃等相关原因引起的一切纠纷,文责自负。
2、作者拥有著作权,中国网络教育网、《中国远程教育》杂志拥有编辑权和使用权;如被《中国远程教育》杂志选择刊登,将获丰厚稿酬。
3、其他媒体或者个人使用、转载或部分摘编网友原创文章,必须征得《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及作者本人同意。
4、本投稿专区仅供投稿使用,投稿专区刊发的文章并不代表文章被《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网络教育网录用。
5、如果文章含图片、表格等,请采用邮件投稿方式。邮箱:
[email protected]
(在邮件中写清您的个人信息,所需信息详见在线投稿中的填写项目)
6、投在网友投稿专区中的文章将实时的显示在专区网页中。
|
|
返回列表页 |
|
|
基于Blog和 Google.doc技术的教学案例 |
|
|
|
|
|
摘要:本文将Blog 和Google.doc技术进行有效集成,用于辅助课程《教育技术学及其方法论》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此门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群组博客、文档、协作式学习、研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辅助网络应用的工具,比如Blog﹑Wiki﹑RSS﹑Tag﹑ PodCast等,这些新兴的工具在网络中逐渐被人们应用,但是将这些新兴的技术用到教育中的确很少。所以鉴于每种工具都有其各自的功能,在教育中,尤其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或对教育研究的人员来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些技术中集成一种适合某类课程或某门课程来辅助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此文章就是基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教育技术学及其方法论,采用Blog和 Google.doc技术来辅助此门课程的学习。
二、此门课程的性质
《教育技术学及其方法论》是北京交通大学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理论性课程。包括四个专题:专题一、深入探讨教育技术及学科的定位;专题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专题三:教育学科群中的教育技术学;专题四: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及其未来的发展(在企业中的应用、在学校中的应用);通过这四个专题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的是研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老师布置问题,自己查询资料得到自己的观点,这些资源和观点用于在组中进行讨论的准备工作,组中的讨论是基于群组博客这个平台。在学习上,采用协作的学习方式,将此班的学生按照每组5个人,分成五大组。每个组对于每个专题要在讨论结束后有本组的一个“产品”。“产品”的编辑完成是基于Google.doc技术的。
1.研究式学习
[1]从广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从狭义上说,“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讨论,需要对所讨论的内容做出多种解释。如果讨论不充分,则容易造成学习上的肤浅。鉴于此性质,利用Blog这个综合的沟通工具,各小组每位成员在群组博客中对专题都参与讨论。在这个讨论环境中,学生将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寻求帮助的手段、合作的分工等要做细致的思考。每个讨论者依据自己的视角和论据展示个人的观点,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别人的观点。个人意见与群众观点的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得到一致的结论或解决方案。通过Blog,即可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于问题的想法与思路.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一目了然,同时也使得老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指导其学习探究。在这个环境中,教师除了也需要参与讨论,更主要的对每组所讨论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传统的的统治者。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群组Blog将成为我们的理想工具。
2.协作式学习
根据此门课程的性质,在学习上采用协作式的学习方式。Blog本身这个平台就是个交流﹑协作共享的平台。基于此平台,可以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架起一条沟通的桥梁。学生可以针对某个专题、某个知识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观点及学习情况。在此课程中,我们把学生进行分组,建立多个学习研究小组,确定每个小组所需要讨论的主题,学生通过Blog提供群组博客的功能来进行协作式研究和学习,利用即时交流工具进行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在分享与交流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兴趣,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团体协作和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与学理念。
3.为何要用到Google.doc
提及Google.doc,它本身的功能是很强大的。基于此门课程,我们主要是将其作为协作编辑的工具。因为此门课程最后要对每个讨论的专题每个小组有个“产品“出来。所以需要有一个可以协作式编辑的工具。为何不选择Blog或Wiki呢?因为Blog虽然可以通过专题的群组博客进行讨论,但是讨论的内容体现是分散的,这就需要有一种辅助性的工具,然而WIKI本身还需要安装,配置使用起来相对麻烦些。为此我们选择了Google.doc,因为Google所提供的这项服务简单,方便实用,只要你拥有个E-mail进行申请就可以得到的。
三、环境的搭建
(一)搭建具有个人知识管理和社会交往功能的多用户Blog系统
1. Web服务器的安装
这里我们使用Windows XP 和IIS5.0模式。
2.下载并安装多用户Blog的整站源程序
在oblog 官方中文网站:http://www.oblog.cn/,可以免费下载。这里我们选用OBLOG4.0版本,为何选用此版本,重要的是它可以创建博客群组,这也是此门课程选用此的亮点。群组博客是一批为了共同目标或愿景聚在一起研究和探讨问题的场所。当然在这门课程中,所谓的“共同的目标或愿景“就是针对某个专题每个小组所建立的群组博客。小组成员通过申请可以加入某个群组博客,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此软件用ASP+ACCESS的架构,安装和配置都很轻松。
3.公网 IP地址的申请
如此一来,可以完全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即使在宿舍或家里也可以完全使用此Blog。
4.Blog的组织和规划
这一步非常的重要。合理的组织和规划会使此平台更易于使用、管理和维护。使用后台管理员的帐号登录Blog。[2]在系统设置中的“系统博客分类管理“,针对此门课程的性质,将博客分类设为以下几类:课程博客,教师博客,学生博客。课程博客主要是针对此门课程的,包括: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实践,以及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它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引导作用。教师博客在这里教师记录日常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思考等信息,而且在首页上有所教每位学生的Blog链接,这样便于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博客不但可以记录所见所学所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此平台可以参与群组博客中专题的讨论,达到学习此门课程的目的;学生首页上有教师的Blog链接,这样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建立博客链接,形成学术圈。经过以上规划,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以及资源共享都更加简易和便捷。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为一体,使得网络空间充满了人的真实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Google.doc的申请
这一步是很简单的方式,只要你拥有个邮箱就可申请。申请的网址是:https://www.google.com/accounts/Login?。每个人申请完后,可把申请时用到的E-mail发部到个人博客的站点介绍中,便于其它人邀请你编辑他所找挂的资源和写的文章。当然在此课程中,可由每个组的组长做这件事情。在每个专题在群组博客中讨论后,将此专题在Google.doc 编制成一个文档发布并生成一个链接,同时要邀请本组成员,这样他们才有权限编辑此文章。最后将此链接挂到本组的群组博客中。只要是本组成员进入群组博客,打开此链接就可以看到此文档并对其进行编辑。如果某个成员编辑了文档某个地方,在你编辑部分的后面都显示出谁编辑,和编辑的时间。Google.doc的另个特点是:一个文档可以同时容纳五十人进行编辑,而且可以在文档的底端看到谁正在打开此文档进行编辑。这给教师的网络教学学生学习的评价提供了一种依据。再有一点它和Blog个很好的衔接作用,你所编辑的文档,同时还可以发布到你的Blog中,这也是为何选择此工具的一个原因。
四、结论分析
基于我们安装配置的Blog和使用Google.doc此工具,经过八周的《教育技术学及其方法论》学习,此门课程终于圆满结课了。学生对此评价还是不错的。他们不但掌握了此门课程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到了用Blog进行协作式学习课程。因为此案例是针对具体的一门课程,对于是不是在具有同样的性质的课程中或者对于其它级别的学生中是否适用,这还有待进一步实验。但是从上整个课程的效果来看,这种集成效果还是比较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邓小艳,张军民.Blog和RSS技术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
(1):28-30.
[2]陈美芳,项国雄.Blog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导作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2):30-32.
|
|
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保证此作品没有在其他任何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发表过。我同意中国网络教育网chinaonlineedu.com
无偿刊登此作品并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一旦其他媒体决定刊用,我将及时通知中国网络教育网chinaonlineedu.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