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习中心
|市场研究|
资源中心
|
远教厂商
|
企业培训
|
专家专栏
|
行业媒体
|
国际远教
|
BBS
首页
网院名录
校外办学点
招生简章
网院新闻
重要通知
政策法规
校外学习中心交流
教师交流
学生交流
评说网院
学生投诉
招生信息
请选择
学校
省份
专业
----------请选择----------
校外办学点
请选择
学校
省份
----------请选择----------
网院介绍
教学管理与学习点分布
招生专业
招生简章及校外办学点
校外办学点简介
网上报名
本院新闻
本 院 新 闻
[
返回本院列表
][
返回院校发布
][
关闭窗口
]
专家解析"死亡游戏":游戏?玩命!
2005年1月17日
出处:天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作者:杨晨光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日前指出,目前在部分地区少数学生中传播的一种所谓"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部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据了解,这种"游戏"是通过外力闭气窒息,让大脑处于真空失控状态,并在短时间内失去意识或产生幻觉,在"死亡"中享受超脱和刺激。青少年是这种"游戏"的高危人群。
利用好奇心进行"隐梦"暗示
这种"死亡游戏"虽然不是真刀真枪,却是几近真实。西南政法大学的一位吕姓学生对记者说,他在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就有同学玩过这种"游戏",结果该同学失去知觉,晕倒在地,后来在其他人的大声呼喊和用力的耳光之下才清醒过来。
据医学专家分析,这种"游戏"的原理是使一些人体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主要是使心脏的血液不能流到大脑,导致大脑短暂性缺血,出现窒息,这种窒息后的晕厥就类似于人在死亡的边缘。
据脑科专家介绍,该"游戏"是利用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隐梦"暗示,会直接引发人为心理暗示性疾病和暂时性昏厥发作,一旦大脑缺氧达到3分钟至5分钟,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坏,造成大脑功能下降,并有生命危险。
缺乏相关知识极易被误导
"死亡游戏"与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网络游戏中经常出现的打不死的英雄,使他们有了"死亡就是游戏"的想法。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团市委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主任张大生认为,有些青年人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赵颖指出,在心理学学术范围内,早就有过这方面的研究,人在窒息前会有一种舒服的幻觉,但一旦把握不好只有死路一条。应该说这是基本的心理科学常识,但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普及。
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迫在眉睫
"死亡游戏"假游戏之名,行残害青年之实,其不良后果绝对不可小觑。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焰博士告诉记者,青少年喜欢探险和模仿,这种心理特点会使他们对流行的东西感兴趣。赵颖认为,用皮毛式的劝说、制止等措施,作用很不明显,参与的人可以尝试变换其他形式。从根本上讲,应该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她特别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是两回事,心理健康教育中基础知识的含量并不高,主要属于应用范畴;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才是应该重点推广和加大力度宣传的。目前这方面急需加强。李焰建议,学生们对说教不感兴趣,宣传一些真实的个案会有更好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
[
返回本院列表
][
返回院校发布
][
关闭窗口
]
中国网络教育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58058号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