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杨红 詹必万 虽然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从1998年到如今只有区区八年的光景,但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各试点院校的积极探索下,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趋完善;各项管理逐步规范等,这些都使我国的网络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认可度开始出现理性提高。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通过网络教育不但获得了文凭,也获取了知识,但在提倡终身学习和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除了知识和文凭,我认为网络教育还应该借助其特有的教学资源和手段,给予学生一些特殊的“礼物”。 一、 一份做好本职工作的自信心 增强学生做好本职工作自信心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他要有足够的能力来从容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信息时代,这种能力不单单是来自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更多的是要了解和掌握瞬息万变的新信息和新知识,并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运用它们,让这些新信息和新知识成为自己工作的助推器。网络教育学生与普通全日制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教育学生都是在职学习,有着不同程度的工作经验,年龄较大,他们的学习带有自身独特的工作和生活的烙印,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他们往往选择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就读,就是希望通过学习能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如果他们在两年的学习期间,我们在对他们进行知识传递的同时,能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手段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让他们能更多的获取与本行业相关的信息和资讯,就会大大提升他们对工作的适应力和敏感度。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发布从各种渠道搜集到的行业新资讯,给学生提供参与行业交流和讨论的空间等。这样网络教育就不仅能给学生传递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能让他们有预见性的涉猎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和资讯,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而不是等挑战出现了以后束手无策。一旦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充满自信,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时,他们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去接受更高的挑战。 二、 一个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空间 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社会空间内,由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员工在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反映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包括校园内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要素。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学校的象征。一个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网上校园文化系统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心理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现阶段我国的网络教育学院都是依托全国重点大学建立的,这些母体学校本身就有着非常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我们只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在充分考虑网络教育学生与普通全日制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展示母体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那么就能为网络教育学生创建一个精神的家园,打造一方传播校园文化的沃土。 三、 一个搭建人际关系网络的平台 传统的社会交往方式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人们社会交往过程中往往难以克服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质量的差异和文化层次的高低这样一些障碍。另外,随着工业社会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现代人进行的精神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完全可以不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宗教信仰、种族肤色等社会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矛盾,进行一些相对单纯的、非功利性质的精神交流。人们可以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交流双方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上的负担,这样更加有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与沟通,这一切使相距遥远的人们,丢掉传统的固执、偏见,更加心平气和、心安理得地与他人交往。当以这种交流方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个人与个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成为网络教育一种新的学习组织结构时,属于不同学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平台也就已经搭建完成,这会对学员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帮助。因此,我们的网络教育学院在学生学习期间,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递,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获取文凭和知识的同时,也能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这样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 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知识经济社会时代更加重视学习和需要学习,从而要求人们必须选择“终身学习”,以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对个人、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不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也不是看不懂英语说明书,而是没有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人。因此,,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应该传授给学生一些学习的策略,如时间管理、阅读技巧、听课能力、应试技能、各种知识信息的获取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地区分学习过程的应试需要和实践需要,能针对不同的环境选择与自己能力最匹配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它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另一方面,它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授人以渔”而不单单是“授人以鱼”。 总之,网络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只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取得文凭,而应该借助网络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把提高学生素质作为网络教育的核心价值。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之本,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如果通过我们的教育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素质,使学生能终生受益,那这种教育才能说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王松涛.基于网络的成人学习及其策略问题.学术论坛2005.(11) [2] 李卫江.谈谈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 [3] 陈国凤.浅析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社科纵横.2005年12月 [4] 应悦. 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04年第2期 [5] 孙玉梅.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论坛.2005年12期 [6] 胡凡刚.网络文化与教育.硕士论文.2000年3月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