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杯"我与网络学习"全国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协办)
听一位朋友讲他正在参加一个远程教育的学习班,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知识,准备开一家公司,利用业余时间充充电。 我一下子得到了启发,回家在电脑上粘了一整天,又是注册,又选专业。说实在的,家里拥有电脑已经好长时间,早就实现了上网。但我对这现代化的东西心怀敬畏,总是敬而远之。我对游戏提不起兴趣,连简单的纸牌都不会打。聊天实在是越聊越闷。网上的新闻大多都耸人听闻,看了会让人心跳变频。可以说我对这具有极大诱惑力的网络始终保持着距离。 真正让我迷上它,还是要感谢网络教育,使我进入一个广阔的天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如鱼得水。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我就开始经营我的副业--写作。我深知作家都是天生的。我不具备与生俱来的天分,又割舍不下对文学的一份痴情。于是采取一种比较务实的办法,先学会一种技能养活自己,闲暇时读点名著,写几个字,聊以打发一些不容易打发的时间,给心灵一点滋润。写作是一种排泄,我很认同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情绪释放的方式。我喜欢写一些短文,自我欣赏,求得心灵的平静和释然。 业余时间我都在看文学方面的书籍,看古代文学史,看沈从文、郁达夫的散文,读一点浪漫的抒情诗,这其中的乐趣并不亚于同仁们在扑克牌中找到的欢乐。当然一个人阅读是会有它的局限,许多地方就是吃不透,吃不准,作品中的典故出处,作家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我知之甚少。一篇作品的好处在哪里,有时候想说又说不清楚。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对我来说是必要的。 我报名参加汉语言文学本科的自学考试。专科阶段的课本我已经自学完了,自认为有实力拿下本科。但是几门课的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自学的时候很容易走了弯路,抓不到知识的要点。要是有一位老师在引导你,在关键的地方给予你指点,令你茅塞顿开,那该有多幸福。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资料:"张爱玲,原名张英,祖籍河北丰润,出生在上海…… 这段话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一口气读下去,又看了张爱玲作品分析及艺术风格的介绍,真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我一直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佩服她叙事的冷静和沉着,她是一个不张扬的作家。对于作家本人的资料我看到的不多,对于她的个人成长环境,她横空出世的特殊的历史背景,我都是在网上的辅导材料里看到的。我庆幸我选择了中央电大与北京大学合办的远程教育,这里开设的汉语言专业课程的辅导让我产生了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我对于网络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你想学习的任何领域的知识。网上的辅导材料内容翔实,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又突出重点,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又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最最方便的是IP课件,你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间进行观看,亲耳聆听北大教授讲课的风采。第一次看到温儒敏教授儒雅的形象,举重若轻的讲解,你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我们不再为没能跨进北大校园而永远遗憾,网络教育让许多学子的梦想不再只是一个梦想。 对学习者最有帮助的是英语课件。那里最有课堂气氛,老师的发音清晰准确,讲解详细,课堂内容安排紧凑,对于自学者来说有极大的帮助。 网上辅导给我们的学习插上了翅膀,让我们在自学之路上走得轻松惬意。我们再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有那么多的网友和我们一起并肩前行,我们再也不是孤军奋战,我们可以在网上和学友交流学习经验,辅导老师在网上为我们实时答疑,这样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方便快捷的学习路径,是其它形式的教育方式所不能取代的。哪怕是零星的时间我也在网上下载资料,等到空闲时再仔细的阅读。我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历次考试中都取得优良的成绩,必修课成绩都在80分以上,有些科目还超过了90分,这对我的自信心是一个鼓舞。 网络教育引领我走进一个广阔的天地,我已经变成一个忠实的网民,在知识的海洋里留连。经典的和现代的,我可以看到任何一名作家的作品,看他们的身世背景,看有关的评论文章。高兴了也到原创文学园地溜一圈,发表一篇自己的“大作”,感觉真的不错。几年来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大的提高,在报刊上发表了数篇作品,不能不说是参加网络学习的一种收获。 我登上了自考网站,看到网友整理的学习笔记,那样的详尽,一丝不苟,的确令我感动。我也浏览考研网,看一看有哪些复习英语的好办法,我也要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来,向着知识的更高阶梯攀登,争取能够登堂入室。 网络教育给了我最大的学习空间,让我享受到最充分的学习的权利,我是这样的津津有味,深陷其中。我知道我是老师最得意的弟子,知道老师永远是欣赏和鼓励我的,虽然我们从未真切地近距离地面对面。我是学习的主体,因为我自觉地去努力接受和吸收老师传给我们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 网络学习,圆着我心中的梦想。 【奥鹏杯"我与网络学习"全国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