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杯"我与网络学习"全国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协办)
学习支持与远程学习 --"基于支持的开放学习"体验
今年2月份,我非常荣幸的得到了一个机会,正式注册学习“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院"在线开放远程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实施在线远程教育项目"(课程代码:H804,学习时间:8个月),到现在正好学完了一半的课程。 此前,也曾在网上见过"网络教育,内容为王"之类的说法,说明学习资源对远程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光有优秀的教学资源真的就够了么?后来又听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公开了一千多门课程的网络学习材料的消息。这说明了什么?我感觉远程教育不可能再像以前的函授教育一样,仅靠提供学习材料就可以维持下去了,这种做法在知识共享、终身学习的今天,已经很不合时宜了;那么,数量如此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开放大学前任校长约翰·丹尼尔爵士曾经总结开放大学的三大成功因素: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及对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研究。看来,学习支持服务无疑是一个有待加强的领域。 因此,我非常愿意利用这个机会,把我这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写下来,与各位正在接受远程学习的学生分享我通过网络学习的难得和难忘的学习体会,介绍我所认识的开放大学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之前的支持 由于报名比较晚,我拿到教材的时候课程已经开始。实际上,开放大学的学习支持服务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不过,我可以根据去年前往开放大学校本部考察了解到情况具体介绍以下两个方面的支持服务:咨询和物流。 一般来说,当潜在的学生通过电视、杂志、报纸、网络或者其他任何渠道获得了信息之后,他们可以通过电话、email和信件与呼叫中心联系,也可以亲自到学校当面咨询。仅呼叫中心每天收到的咨询信件数量就有一两千封之多,在每周一更是会达到三千封左右,电子邮件的数量则更多。如何高效处理这些邮件,尽快让学生得到满意的答复,开放大学专门开发出了阅读邮件的智能语义识别软件,通过这种软件,每一封邮件的内容被分割成几个不同的问题,然后把不同的问题发送到专门回答不同问题的咨询人员。答案也是高度模块化的,只需敲几个符号,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就跃然纸上。如果学生的咨询(无论是信件、email还是电话)是上午到达呼叫中心的话,那么中午回函就已经准备妥当,下午即可交付邮寄。如果同时还需要邮寄相关的宣传册,呼叫中心会在中午之前把清单和发送地址传到开放大学的物流中心,由物流中心在下午照单发送。所有的程序都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 英国开放大学共有两个物流中心,一个就在弥尔顿·凯恩斯市内,另一个则位于北安普顿郡的惠灵区。这两个物流中心共同担负着为开放大学的20余万在册学生邮寄各种学习材料的任务,也就是说,配送中心肩负着把大学送到学生手中的使命。 一旦学生服务中心的清单传到配送中心,这边的工作人员立刻照单挑选出相关的材料,分类打包,然后贴标签邮寄。据介绍,每年仅总体介绍学校的一本宣传册就得寄出80万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宣传册、教材和录像带等教学材料之外,配送中心里还有许多教学相关设施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如钢琴、实验器材、科研设备以及为残疾人准备的轮椅、桌椅等。我们看着架子上满满当当的设施,确实足够"武装"一所大学的。
学习过程中的支持 H804考虑的是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工作者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了解在线远程教育学生 ·设计在线远程教育课程/项目 ·在线远程学习支持服务 ·在线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 该课程与普通的函授课程截然不同,甚至也不像开放大学大多数的其他课程。整个教学和考核采用了不同的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远程教学包(例如教材、参考读物、学习指导和练习册、音视频材料、等等),而且使用了最为合适的信息交流技术,充分利用了网络会议、电子邮件和国际互联网等手段。 虽然自认为是好学之人,也有着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但是能否适应像H804这样一门纯网络辅导的课程要求,并全部用英语学习和交流,却并非成竹在胸。因此,我既对接受新的学习方式充满期待,又对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充满了担心。我的既有学习方法和经历,是在传统的面授教育环境下形成的,从学前班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将近二十年的学习经历养成的习惯,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已经习惯了面前有个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我作为学生只需要理解和记住就行了。还有就是学习时间能否保证?每周平均16小时的学习时间,相当于每天2个多小时。不幸的是,随着课程一步步往前推进,这诸多担心一个个变成了我必须面对的现实。 再来介绍一下我的同学和老师的情况。我的导师是Gavin Nettleton,他曾经担任过英国全球网络大学(UKeU)的资深学习技术专家,此前也曾经学习过H804这门课程,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我们班上同学一共13人,来自世界各地,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天各一方,年龄、文化、经历、学科背景知识,行业、职位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基层的小学教师,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各色人等一应俱全。同时也是非常国际化的一门课程,总共13个学生,却来自9个不同的国家:意大利、巴巴多斯、南非、美国、英国、爱尔兰、法国、中国、肯尼亚。天哪,这样的同学能够给我多大的帮助? 学习开始了。一看到学习材料我就傻眼了:整整一箱子书!H804称之为"微型图书库":全是远程教育领域的经典著作。再登录到我的课程网站,里面的资源更是多得让我吃惊:除了专为"在线远程教育"硕士学位项目开发的资料库以外(里面有与远程教育各个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搜索),还有一个海量的电子图书馆。不仅有各个学科的电子书籍,更有各个专业期刊的电子杂志(从90年代直至最新的期刊)。 面对这么多的资源,却有没有老师面对面的讲解和指导,有的只是一本《课程提要》和一个网上会议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BBS论坛),通过它可以和同学们交流和讨论;实在有问题了,可以写Email给老师,老师一般会在24小时内给出回复。但是总觉得这些都不直接,所以,开始的时候,感到特别孤独,总希望能够听到甚至看到老师和同学。于是,我利用网络会议系统向老师和同学发出建议,利用Skype和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实时交流。第二天,老师回复了,说学校以前曾经尝试过建立类似的交流平台,但是由于时差、各地的技术水平以及成人学习的特点,该平台对于学习没有太大的直接意义。当然,老师并不反对学生之间建立类似的联系。随着学习的进展,我逐渐适应了这种"独立"的自主学习,定期上网参加各种活动,学习论坛中我的帖子也逐渐多了起来。学习论坛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所有参与的人都非常认真,光看帖子就知道大家经过了广泛的阅读和认真的思考,没有一个帖子在"灌水"。老师也是时而鼓励,时而提供建议,时而又故意保持沉默,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 后来,慢慢地发现,《课程提要》编写的非常巧妙,每一个主题都请相应的专家精心编写,使用的多是启发式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版面设计也是非常考究,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空白以便随时记下学习体会;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提要》就像把珍珠串起来的细绳一样,把"微型图书库"、课程网站、电子图书馆以及其他相关资源有机地融为一体。 同学们给我的支持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词组,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上网发了一个帖子,没想到马上有好几个同学回复,不仅给出了解释,还帮我搜罗了好几个网站链接,完全解决了我的问题;还有一次,老师把我们13个人分成两组,分别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而且指派我为其中一组的主席,没想到我那几天由于特别忙碌而没有看到这条消息,同学们又是写email,又是发帖子,都没有联系上我,于是他们就自发的先讨论了起来,等我过几天看到之后,大家讨论非常充分,我感到非常高兴。 限于篇幅,还有许多学习支持没能一一详细介绍,如课程网站中的分数查询和计算功能、《课程指南》中的论文写作方法介绍,等等。尽管如此,还是希望诸位通过此文窥一斑而知全豹。
结语 到目前为止,我的远程学习刚刚进行到一半,不仅学习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也接触和掌握了一些具体实用的工具,例如,学习风格的自我测试、辅导教师的观念与能力评估工具、建立学习支持系统的10个步骤,等等,非常直接和有效。有了来自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支持,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惊喜和挑战在等待着我。 【奥鹏杯"我与网络学习"全国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