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杯"我与网络学习"全国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协办)
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青少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而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青少年求新和好动的心理需求,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引起关注,并进行协调和加以解决。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已无法回避,只有真诚面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协调发展,提供生动活泼的教育环境和坚强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网络的威胁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计算机的操作,但学生中普遍存在“喜欢玩计算机,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于是乎一些精明的商人看准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反映,大力购进计算机,在学校的附近开设营业性的“网吧”。 纵观各地营业性网吧的门前,都高悬着“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标牌,醒目张贴着“网上游乐,惊心动魄”的广告,当中小学生面对这样的标牌和广告,他们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仔细观察网吧的营运情况,不难看出上网者几乎全都是青少年学生,我们收集的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表明,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学校教上网但在校却不能上网,他们是出于强烈的好奇而进入网吧。 正如祝智庭教授所言:“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网络在增强青少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难免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精神,甚至身体的伤害。”据媒体报道: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发展异常迅猛,尤其青少年用户急剧增加,2003年6月底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6800万,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用户占了73.4%,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游戏与聊天等。网上的不良内容不仅造成了对人的心理伤害,生理上的伤害也已出现,“网络上瘾症”[IA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就是近年来医学界出现的新名词,这种患者深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无意与正常人沟通,下网后就出现断绝症状。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手段,或者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与邮件交流,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二、学生上网调查 在目前这样的社会“信息”环境下,如果以为学校“不闻不问”就可以继续维持原样,恐怕是太天真的梦想了。计算机与网络的世界无疑是迷人的,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其吸引力可以说是空前强大。它对大多数学生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各种图书、传统玩具、常规游戏、体育活动以及各种文娱活动等。 在信息环境大众化、信息技术随处可及的情况下,学校已无法回避网络的影响,而且是处在不进则退的境地。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也从此有了一种防御性的功能诉求和价值取向,以使学校能够避免或减少信息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或就读年级不同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上网的学习和交流的目的性有所增强,而玩游戏和聊天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即便是高二年级在网吧上网的学生中,玩游戏和聊天的学生比例仍高达67.5%。 我们还发现在网吧上网游戏的学生主要是男生,且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而上网聊天的学生主要是女生,且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网上娱乐”这一现象正是当代中学生对网络功能认识的误区。我们无法禁止学生上网的行为,创设条件加以疏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学校握紧教育主动权 如果学生缺乏正确导向与强力监督,在电脑或网络的面前,第一反应将是娱乐而不是学习。许多学生在网吧上网都曾无意间浏览过不良内容,甚至部分学生是受到网友的引诱、唆使和协助去寻找不良信息,许多教师对网上不良内容的认知表示“不懂”,而学生对于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认知却远远高于教师。就青少年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校的网络化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监督和帮助。从这种意义上讲,将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变成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有力工具,应当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 我们应当抓住学校组建校园网并要求接入互联网的这一契机,认真做好中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文、伦理、法制、安全防护以及青春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工作,规范学生和教师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行为。信息化教育为学生所提供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是前所未有的,但应当要求学生能够“慎独”,学会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采用传统德育方式所难以企及的目标,也是我们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必须努力做到的,否则学校教育信息化就是空谈。 我们不能只是告诉学生“不要这样和只能那样”,更重要并且更有效的方法是──布置学习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任务,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采取网络查寻、图书阅览、讨论交流、互动协作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给学生以感悟成功的体验。信息化教育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强调学习的创造性,我们在推进网络的普及和应用时,应当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信息环境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并在完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学会抵御大众化信息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转变学生对信息环境的潜在反应意识,也就是说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自己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甚至改善人生境遇的坚强工具。在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学校应当将学生的这种“求新和好动”的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有效学习和有益交流上来,采取任务驱动探究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采取教学结果的作品化策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对信息社会的良好适应。 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并具有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依靠学校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执行“终端”,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是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教学内容、探究方法和实施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服务的教育职能。 表1 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走近Internet 在网吧上过网 观看过上网 从未接触过 367人 138人 71人 158人 比例 37.6% 19.3% 43.1%;
表2 学生对学校校园网的要求 对校园网的企望 建立教育资源库 进开放式互联网 浏览设定网站 367人 127人 195人 45人 比例 34.6% 53.1% 12.3%。
表3 学生上网行为调查 上网做些什么? 游戏聊天 网络学习 发送电子邮件 140人 118人 14人 8人 比例 84.3% 10.0%, 5.71%;
表4 学生上网行为年级分布调查 年级 初一(20人) 初二(20人) 初三(20人) 高一(40人) 高二(40人) 游戏聊天 20人(100%) 20人(100%) 18人(90%) 33人(82.5%) 27人(67.5%) 网络学习 0人 0人 2人(10%) 5人(12.5%) 7人(17.5%) 发送电子邮件 0人 0人 0人 2人(5%) 6人(15%)
【奥鹏杯"我与网络学习"全国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选登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