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研究生授课时,讲到开放教育中的“开放性”总是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和激烈争论。可不是吗,对于“开放性”每人总有各自的见解,有的偏好于入学形式,有的倾向于学习方式,有的则注重于思想观念。然而,从学术层面上来探讨,开放性到底针对什么,却需要我们好生钻研一番方能诠释。
国际远程教育的著名学者约翰·丹尼尔先生曾说,“‘开放’一词的精确解释多个国家各不相同”,“是你们开放大学定义了自己的开放性。”那么什么又是我们自己定义的开放性呢?
尽管教育开放性的萌芽早在亘古时代便有了,但“开放教育”一词的正式出现其实并不遥远。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泰国宗迪恩联合召开过首届“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此次会议的两项重要成果——《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旨在呼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向全体公民提供教育的机会,以及要求做到满足基本的学习要求”,从而使“全民教育”迅速成为世界各国奋力追寻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开放教育便是“全民教育”的一种颇为形象性的表述。它关注着人们教育机会的均等,关心着人们教育资源的共享,关怀着人们教育过程的顺利,一言以蔽之它是一种以关注“以人为中心”的崭新教育理念和境界。所谓构建学习型社会,实际上就是构建“人选择教育”的社会,而非“教育选择人”的社会,这里开放教育就成为人人享有教育的“平台”,而非培养少数精英的“擂台”。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顺应历史潮流,心系天下数百万求学者,使开放教育的“舞台”越来越大。不仅为农民兄弟提供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读书机遇,而且更有“残疾人学院“帮助身残志不残的姐妹们开辟了自强之路,可见开放教育比传统的任何一种教育更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
由于开放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那么它就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说起教育的公平,那主要是指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要均等,我们现在常说的“有教无类”、“宽进严出”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教育的公正,更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的一视同仁,乃至教育结果的客观有效。试想,“宽进”之后的受教育者,虽然他们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但毕竟他们的教育基础可能不同,文化背景可能不一,工作经历可能不等,各自的学习条件可能各异,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考虑什么才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起点,什么是他们受教育结果的底线。于是针对每一位接受开放教育的成员,他们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他们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如果简单地以一种方式来统一,用一种标准来测评,那就无法真正体现开放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这样,开放教育开放性的最终实现是否可以归纳为这样一段话,这就是,“开放教育就是以人为中心,旨在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到适合自身的教育,并且得以切合自身特点的、最为充分的发展。” 如果将开放教育提升到哲学层面来剖析,我们更能强烈感受到其开放性的丰富内涵。比如自然性,开放教育原本就是崇尚自然、顺应自由、引导和谐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要使教育真正地切入生活、融入生命,从而使人的学习变成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再比如包容性,开放教育要面向一切,首先就要包容,不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也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只要能满足人们接受一切教育的需要,就拿来,就接纳,海纳百川,开放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力量。还有就是相对性,开放通常讲本是一种目的,但是开放更是一种过程。因此,开放本身就烙有天生的相对性,既然相对,便是有限,于是与时俱进就显得特别重要,等等。写到这里,耳畔又响起了丹尼尔先生所说的话,正因为“是你们开放大学定义了自己的开放性”,“所以我们建议你们要珍重它、滋养它并发展它”,于是咱们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