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飞机到达四川盆地上空,远远的下方,山脊嶙峋,相互切割破碎,似大地无边的伤口。河流静静穿行,如明亮的血脉,反射着太阳的影子,耀目地闪烁、移转。染透的巨大绿色中,城市不过是偶然一见的斑痕。我知道,到达西部大门了,再往西,浓绿也将逐渐消失,大地将只剩下嶙峋的枯黄骨架,使人触目惊心。东部平坦而灰黄的印象尚在脑海——平坦的是地貌,灰黄则是城镇化后的少绿,衬得眼前的西半璧国土穷骨铮铮而又气势悲壮。
突然便直观地理解了,人们为何背井离乡去“东漂”、“北漂”,甚至以“超越时空、低成本”为招牌的现代远程教育,为何也纷纷“孔雀东南飞”。
双足踏上古代巴国的核心领地,感觉瞬间便被蒸腾的热气淹没了。从高空看下来群山刀砍斧斫般的锐利脊线,此刻却是巨大的柔缓甚至浑圆,拖着厚重的绒绿一泄而下;山群的指缝间藏着小片小片的繁华。这里是重庆,西部最不像人们心目中贫困的“西部”的地方之一。我怀揣着一个“悖论”,将首先去拜访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两家的网络教育学院,希望能得到解释。
他们很坦诚,承认自己的主要市场在东部。现在看来,网络远程高等教育之背离初衷,“嫌贫爱富”,事虽属实,亦实出无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最早曾经主攻西部,一年之后失望地撤退了。而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李海拉表示: “作为西部网院,首先我要活下来,要生存和壮大,然后才能更多地考虑为西部作贡献。”
二
采访完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两家网络教育学院,出离了重庆的溽热,直奔雨城雅安。访过四川农业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后,我将转徙成都,前往四川大学。
汽车如小小的甲壳虫爬行在山间夹道上,车外雨雾迷离,有零星的房屋在山坡上若隐若现,前方即是古梁州。突然想到,我此行所要去的地方,都曾富庶一方: 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成都平原为古蜀国治所,“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雅安则属“青衣羌国”,乃是古代丝绸之地。其实不仅这几处,如今所称之“西部”,整体也曾与东部平起平坐过。但是随着历史演变,其经济地位却不断下降,这4000年来的历史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查阅资料,其间起作用的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1,气候影响。根据资料,近5000年来,中国的气候总体上日趋干旱,在西北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唐代陇右道的兴盛,与当时气候相对湿润而河流水量充沛密切相关。以楼兰为例,丝绸之路由古楼兰分道,是时楼兰城依山傍水,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据载,公元前77年,楼兰地区已是西域农业发达的绿洲。而随着气候干旱河水枯竭,楼兰这片绿洲便逐渐废弃。
此外,明清时期中纬度的黄河流域普遍干冷。在西北地区,干旱与沙化趋势特别明显,水资源尤为缺乏,对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影响很大,对传统农牧业经济影响尤其明显。
2,区位与地貌的影响。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沿海地区便在交通、资源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西部地区地貌复杂多山,在农业社会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资源不足,劣势众多。因而唐宋以来,西部社会经济逐渐衰落,而同时东部社会经济却得到了大发展。
3,经济结构的影响。根据资料,明清以来素有“湖广填四川”之说,大量外省人口迁入,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旱地作物传入,使人口膨胀成为可能。人口膨胀之后,农业生态破坏严重,产出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历史进入工业社会后,原本由山地生物多样性带来的产出多样性的优势,在工业社会里利用不足,使西部形成了一种人与资源不协调的结构性贫困。
4,人口密度不平衡、教育水平差。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低,百里无人烟的景象对于旅游者并不陌生。但根据资料,西北地区人口多是居住在关中平原、黄土高原的台地和极少数沙漠绿洲,所以相对人口密度仍然较大,人口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
除了人口密度问题外,教育水平低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瓶颈。据资料,民国初期,贵州省的教育经费只等于江苏吴县的教育经费的一半。
三
一圈走下来,似乎是在一遍遍重复着同样的感受。事实上,现代远程教育在西部,除网络远程高等教育之外,还有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全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尽管国家对网院并无投入,但与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相比,国家的政策性投资,重中之重实际是倾斜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上。
听着西部网院院长们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义正辞严地要求国家负责任,无法不心生同情——既然让他们走市场化的道路,还要在时时变动的国家政策面前如履薄冰,既然如此,谁能强求高校网院去搞扶贫?相信谁都能理解这种苦衷。
但毕竟不能用纯粹市场化的概念来理解现代远程教育。同情可以有,苦衷也可以理解,但是教育的具有公益性的基本原则仍然不能改变。在中国既为教育,就先天背负着义务,哪怕是国家几乎无投入的高校网院。无论国家的注意力主要投在哪里,远程教育都必须尽自己的义务。网院可以公司化运作,教育不能。
西部到底怎么办?首先必须确立教育优先的原则——对国家、对网院,都是如此。国家必须承认,自己有在财政政策上践行教育优先发展承诺的责任,而网院也不能拿市场化的处境当作所有问题的理由——在此基础上,一切才皆可深入讨论。
四
其实,关于“西部悖论”,并非只能围绕着地方观念和钱多钱少来讨论。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教育发展应当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既然东西部社会发展的差异如此巨大,那么远程教育在西部发展,是否可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导致西部落后的因素,本身可以看作西部独特的社会生态环境;西部自身的资源优势、历史文化传统,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相结合,可能重塑西部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与东部截然不同的西部社会,也应当会对教育提出自己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与西部的关系,也许就不是输血与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适应,甚至未来有可能变为西部占据主动的关系。而所谓“西部悖论”,或许只是历史发展某一阶段的问题,相信它与其他各种悖论一样,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凸现,也将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而自然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