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名师荟萃的大都市上海;多点:遍布大片西部地区。上海名师专家在“一点对多点”的白玉兰远程网上课,通过卫星,传输到崇山峻岭中的一处处接收站,让那里的学员如同在大城市一样听课,得到最前沿的科技、教育信息,使智力扶贫成为现实。
远程培训3万人
由十多个上海政府部门牵头搭台,申城企业建造运作的白玉兰远程网,从2000年开始“绽放”至今,香飘云南、西藏、新疆、三峡等对口支援地区,至今已培训了3万多名当地人才,内容既有教育、医疗、环保,又有农业技术、就业技能、计划生育等,它就像个知识“百宝箱”,让学员们从中汲取养料,茁壮成长。
云南文山州邱北县教育局一位副局长对“白玉兰”工作人员说:“有次通知20人来听课,结果来了40多人,教室挤不下,就坐在外面,开着窗收看、记笔记。”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管委会副主任石中泉告诉记者:“五桥原是一片农田,为安置三峡移民,这里建开发区,但我们没经验。‘白玉兰’雪中送炭,为我们开设讲座,我们顿开茅塞,脑袋活了,点子多了!”
空中课堂志愿者
名师们的课,字字珠玑,千金难求。但不论是特级教师于漪、倪谷音,还是卫生专家程利南等,他们到“白玉兰”讲课,都是不收费的志愿者。每上一次课,专家们都要从家中到授课点跑上二三次,先送讲义做幻灯片,再来校对,然后是上课。录播室里放几盏“小太阳”灯,室温高达40摄氏度,教师们汗流浃背,但照常情绪饱满。讲得不满意,还要求反复。他们的名言是:为了服务西部,我们乐于奉献!
云南省墨江县团田乡中学物理老师叶志德听课后说,他虽然没到过上海,但“白玉兰”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看见外面精彩世界。
澜沧江畔的声音
然而在一片赞扬中,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得知,“白玉兰”的学员与名师,尤其是教育网的师生,还盼望它的“香味”再浓些。云南学员反映,授课内容不能下载,也不能与名师互动交流,直接影响了听课效果。他们有一连串的问题要向前辈请教,他们想与上海老师对上“花语”!
思茅地区孟连县小学的语文老师李维萍接受采访时说:“没想在这么偏僻的地方,也能听上海特级教师的课。第一次大家都很激动,我们这个点挤了200多位学员,都是附近的中小学教师。内容很新鲜,如小班化、启发式教育等。但我们条件与上海有距离,很想提几个具体操作问题,可不能对话。我们拼命记也仅能记个大概,残缺不全。第二次听远程课,就只来了十多个人。”
上海名师的希望
“愉快教育”创始人、全国优秀教师倪谷音,10年来为西部和贫困地区的校长、教师培训班讲过无数次课,每天都有学员来信来电,真有“桃李满天下”的快乐。但谈起上“白玉兰”的课,她轻叹:就像一颗石头掉进海水,没有一封来信,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一点回音。很想知道西部的教师们听过课后,有什么话要说。
特级教师于漪告诉记者,“远程网的第一堂课就是我上的。当时能对话,云南的学员提了不少问题,我一一解答。但后来就只有我‘独唱’了。我个人认为上课有问答、对话,效果更好。”
“白玉兰”也有苦衷
“西部学员想在网上与老师说话,能做到吗?”负责白玉兰远程网建设的上海广电通讯网络有限公司于建华表示非常理解。她回答:双向交流,技术上可以实现。但由于通信费用、地面线路、用户操作等实际问题,目前还难以实行。她表示,如果今后投资更大些,建立用户回访和反馈机制,就能使“白玉兰”运行得更通畅。
记者手记
“白玉兰”是件运用高科技服务全国的好事,它已“香飘四方”,可还要“沁人心脾”。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大投入,使它能在技术上升级;还要动员更多的中青年专家,在各学科发挥教学作用,使内容更丰富。希望师生们在课堂里对上话的心愿能够早日实现。
部分授课专家
洪浩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环保专家
于漪特级教师
倪谷音特级教师
张民生上海市教委总督学
唐盛昌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
顾泠源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教育功臣
胡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
胡兴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所长
程利南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
范关荣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教授
施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教授
远程网大事记
2000年12月26日,开通仪式在昆明举行。
2001年3月,开通白玉兰医学网。
2001年5月,进行沪滇环保培训。
2002年元月,开通上海妇女网。
2002年,对口培训的教学点进一步扩大。以教师培训为主的各类培训近200小时。
2003年,继续进行了教师、环保、计划生育、医学、干部培训、妇女综合素质等内容的培训。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利用白玉兰网云南教学点对3400多名希望小学教师进行远程培训。
2004年4月,农业网即将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