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8月2日电 中小学生每百人在校拥有计算机数是评价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2003年中国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报告》所显示的结果,国内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每百人在校拥有计算机数,已基本达到了10台的基准水平,领先者已接近18台。与之相比,甘肃省平凉市36万中小学生,在校拥有计算机9308台(每百人在校拥有计算机数2.5台)的水平,还存在着明显差距。
可是,在黄土高原的沟壑峁墚上积累起来的数字,自有着特别的艰难和生动。如果画一幅平凉市教育信息化的分布图,235个布点均衡的乡级以上中心校已遍插“红旗(建成计算机教室)”,近一半中小学生正在通过计算机和教育卫星宽带网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在平凉市信息化建设督查观摩活动中,我们所接触的各层面的人都高度评价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静宁县信息办主任王吉庆说:“那么多农村娃娃齐刷刷地坐在电脑前,本身就是成绩。”
平凉市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7.7%,资源贫瘠的地方。与江苏省无锡市相比,它的总人口是一半,财政收入是五十分之一。窘迫的财政,捉襟见肘,平凉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韩建斌喟叹道,“如果按部就班地搞教育信息化,恐怕目前每百人在校拥有计算机数不过1台,除了县区重点中小学,其它地方都只能是教育信息化的‘盲区’。”
“因为穷,就觉得让农村的娃娃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觉得在贫困地区搞教育信息化有些不着边际。”韩建斌介绍说,几年前,抓教育信息化的初期,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不太热心。
“可我们还是决心硬着头皮强推!”韩建斌介绍,在市委书记刘立军的支持下,教育信息化纳入了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在谈到强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动机时,韩建斌归纳了两点:其一,认为教育信息化对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观念、手段等必不可少,信息教育既是手段,也是内容和目的;其二,认为在贫困落后地区普及信息化,在中小学培育掌握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数码基因”尤为关键。他说,“用朴素的语言讲,我们就想着让平凉的农村娃娃和美国的娃娃在电脑前能做到平等,能面对同样的WINDOWS界面。”
贫困落后地区搞教育信息化,绕不过去的难题是钱。“财政不可能大包,只能多方面想办法。”韩建斌介绍,起初平凉市搞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模式就是“赊欠租赁”,即: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和电脑生产厂商签“赊欠租赁”合同,厂商先将电脑交付使用,以后逐年还付设备租赁款。还付设备租赁的钱,采取“财政拿一点,学校集一点,银行借一点,厂家赊一点,学生凑一点”的办法筹集。韩建斌说,“尽管很难心,也遇上了还不了钱闹官司的麻烦,但也正是靠了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平凉市迅速搭建了教育信息化的基干骨架。”
在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促动下,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加大了投入,建设了教育信息化网络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样板结点”。我们在华亭县一中看到,所有高中班都实现了宽带电视、多媒体投影仪进教室,所有高中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种水平,已经达到了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较高评定等级。
随着国家加大对西部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正在出现“由民办向国办”转变的趋向。反映在教育信息化上,就是“国家埋单”项目的积极推进。近两年,平凉市积极争取国列教育信息化项目,教育部·李嘉诚西部远程教育项目、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等项目在庄浪、华亭、崆峒等县区已经“落地开花”。政策面的支持,夯实了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广普及的应用基础。
平凉市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值得关注的理念和经验。在庄浪县,部分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普及单元。初步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正在通过互联网将父辈渴求的信息下载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原野上。
在平凉市信息化建设督查观摩的路上,我们和各县区信息办主任聊起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我们告诉他们,在北京,有些幼儿园都接入了互联网,阿姨用网络给宝宝们讲童话,讲“神州五号”,讲前苏联的宇航英雄加加林。他们不语,没有叹息。
平凉市泾川县,唐代属泾原节度使的治所。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在此地留下“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诗句,表露了淡泊高远的心志。今天,我们在平凉市教育信息化的真抓实干里,看到的是承担责任的勇气,看到的是励精图治的果敢,看到的是运筹帷幄的精明。
努力吧,让农村娃娃用电脑奔腾起来!平凉市崆峒区西大街小学,教师在演示语文课件平凉市崆峒区教育局介绍全区教育信息化情况泾川县水泉寺小学计算机教室华亭县一中高中部,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投影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