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是培养尖端人才的地方。这里的图书馆也是大厦一般的大,且正发展成“数字化”,可以说颇具“未来图书馆”野心。但是,其在公共性上却让人备感失望。图书馆一直使用“秀卡制”——不是北大的学生一律不准入内。就在最近还专门安装了测卡的高端机器。大笔资金投入到此类高端科技开发运用上,确实令人扼腕。翻翻新书台架上的书目,学术化与专业化的有点呆板。是否是高校里的精英主义情结所致?
基于几次图书馆中颇为悲惨的遭遇,如
今的我已经不怎么去图书馆了。这意味着我已经成为了一个彻底的Google族。我周围,入“Google教”的人数也占“大多数”。这让我想起去年在奥兰多举办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年会上,一群图书管理员的T-shirt上印着的“图书馆——没有垃圾的Google”字样。2004年6月21日的纽约时报上,也赫然有《老的搜索引擎,图书馆,适应Google世界》的文章。
确实,在今日,Google类的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最权威性的信息来源——下至高中生,上至常青藤级的高校教员,都成为了“Google教派”的信徒。但Google真得能够代替现代图书馆的职责?答案当然是不。GOOGLE是免费的,图书馆也是免费的,这是它们的相似之处。也许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GOOGLE的自由、随意、不受时空局限及资源极度丰富等特点,与图书馆的庄重、体系化、标准化和正规化结合在一起。
在跨国企业逻辑渗透进我们的教育,文艺,娱乐体系各个环节的今日,知识正在成为昂贵的日用品。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唱片,广播业正在生产,交易,和销售信息及其连带的利益率和意识形态一致性至上的认知观。在这样的时刻,图书馆,作为在市场关系大网外的独立咨询客体,它的重要性显得日益高了。
今天,在世界各地,图书馆事业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它指向信息社会中的普通百姓,他们如何在掌握生存技术,适应这个巨变中的世界,以钻研的和充满感知与想象力的眼光看世界。图书馆应该是全国性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时它必须是独立与这个教育体系外的。它应该是民众信息传递的枢纽,也是人民的力量与社会团结的枢纽。人民的力量,我又提到了这个,在财富与特权日益腐蚀人类思想的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