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网络是一座桥,从事网络教育的老师就是在桥上看风景的人。
风景一:感动
2004年的圣诞节,我在网上收到了一份“礼物”,送“礼”的女孩叫晓晶,是我教师生涯的第一届学生。
晓晶的英语学得很好,刻苦,努力,是老师喜欢的学生。2000年的秋天我刚上班时,她在我们学校就读法律专业专科,精读课和听力课都是我教。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上课时经常介绍一些过级考试的内容,让那些英语学得好的学生不要把目光只放在期末考试上。由于当时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没有口语考试,而口语能力又是英语技能中重要的环节,我就推荐学生参加PETS考试,尽管过PETS的三级对于我们学校的专科学生几乎就是极限。自然,晓晶也没能突破这个极限。
毕业以后,晓晶继续在电视大学读开放教育的本科,那时是2003年的秋,她学的依旧是法律专业,她依旧是喜欢学习英语,只不过我不是她们班的英语老师了。但是,网络为我们的沟通搭了一座桥。在课程的讨论区,她随时提出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把容易阐述的直接回复她;如果问题比较“大”,涉及到了某一项语法要点,我就给她发e-mail;再或者如果她的问题比较具有共性,我就直接把解决方案制作成文档上传到课程主页。后来,我在MSN上建立了一个学生群,晓晶也成为了其中的一个联系人。在这个“群”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并且规定在网上见面时,不论是打字或者语音聊天都只能用英语,我们每星期都要聚会三、四次,我们的口号是“语言需要交流”……
2004年的圣诞节,我收到了晓晶的一封邮件,她说我已经作她的英语老师有三年半的时间了,这其中的一年半我没有站在她教室里的讲台上,但是她却真正懂得了英语。她很诡秘地告诉我,e-mail的附件中有“大礼”。
那份大礼是PETS五级的证书,看了后,我感动得哭了。
风景二:交流
在大连广播电视大学的网上有一个办公自动化系统,我们叫她“OA”。这个系统中有公告栏,讨论区,还提供了全校员工的邮箱,方便了校内人士的交流,也提高了信息共享的几率。
“OA”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讨论区是探讨教学模式的,因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到那里看文章就像是在听长辈们给我“讲经”,当然,那“经”是他们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尤其是面对我们所从事的开放教育,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各抒己见,才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在学习了大家的教学经验之后,我也潜心研究了自己所负责的课程,作了一些创新的尝试,没想到竟然受到了老教师们的认可。2005年11月,我在全校范围内作了一次发言,主要是就自己所负责的几门课程讲一下对教学模式的探索。发言之后,我在网上的“OA”讨论区看到了很多老师对我的发言的评论,其中有认可,也有中肯的建议。读他们的发帖和跟帖,就好像植物在感受园丁的灌溉,也许我不是最美丽的花朵,但在开放教育的花园里我也能贡献我的芬芳。
关于网络教学的话题,我们的探讨仍要继续。但至少,我们已经越来越喜欢这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形式了。
风景三:博识
可能很多从事开放教育的老师都和我一样有一种博识的感觉,因为我们的学生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有着无穷的人格魅力,或在某一方面有着极其渊博的学识。所以,我们是教师,我们也是学生。
在我所负责的课程的网上讨论区,我经常看到学生们相互之间解答彼此遇到的问题,有时他们在其他的网站看到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会在第一时间把信息发布到网上。比如在《高级时事英语》课程的讨论区,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汉英对照版;在《商务交际英语》那里,可以找到“常用商务用语200句”,“商务书信常用格式”;而《英语教学法》经常能够收获到很多国内外的最新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论。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和对网络学习的热衷慢慢引导他们去主动吸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也同时让我这个老师学到了很多。
一次,我在《商务交际英语》的讨论区看到了这样一条发帖:“我是一个已经毕了业的学生,由于工作调动,到了一家外企,突然发现自己很难应付工作中的一些术语。我找到了这门课的讨论区,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是身在福中啊……”
......
是啊,我们一直在“桥上”看风景,其实我们自己早已经融入了景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