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学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巴蜀历史与文化”教学改革实践
四川电大 刘斌 罗兰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毕业后投身电大教学工作恍然间已经13年有余。个中甘苦,诸君共知。搞好电大教学的关键,是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创新。数年来,我们以“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为突破口,坚持教学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该课程在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课件获得全国电大用友软件杯佳作奖。
四川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巴蜀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巴蜀境内生活劳动,四、五千年前,古蜀人就创造了中外瞩目的三星堆文化。数千年古老的巴蜀历史文化,成就卓著。为了更好地认识四川,建设四川,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四川。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坚持教学创新,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全体本专科学生中开设了“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依托卫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运用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及互联网上交互式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广泛开展“巴蜀历史与文化” 素质教育。“巴蜀历史与文化”教学改革实践证明,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十万电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解了四川的历史和文化,加深了对四川省情的认识,增强了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热情,对提高我省各行各业建设者思想文化素质,推动我省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四川电大开展“巴蜀历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新型人才观的形成。人才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观念,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合作的做人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是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四川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诸多挑战,经济的全球化。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学生就业方式的变化等等,都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迅速作出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因为文化素质教育并非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而是一种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法的事关全局的教育思想。
电大学生数量众多,目前在校生达10余万人,且来自巴山蜀水,遍布各行各业。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和热情,对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非常重要。
四川电大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上做起了大文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巴蜀历史与文化”在建立文化素质课程系列的同时,推出学生应读书目,丰富学生的人文社会知识;同时,调整了教学计划,把“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为公选课,要求学生必须修完足够学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才能毕业。学校一再强调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推动了我学校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
2、“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的开设是四川电大发展地域文化、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认为,没有一种先进的文化环境或文化土壤,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与发展先进文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靠人的高素质——特别是高文化素质来维持的。在当今时代,人类越来越明确,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带来了人类财富的极大丰富,同时也会带来了不发达地区的更加贫穷。在西部开发中,高校必须自觉担负起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同时把建设先进的、进步的大学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
所以,在远程教育中,四川电大加强学员“巴蜀历史与文化”的素质教育,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二、“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实践模式的几种形式
第一种,主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及课程结构,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第二种,主要通过开展巴蜀文化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第三种,增设“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同时开列有关必读书目,丰富大学生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某些方面的文化修养。
三、“巴蜀历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步骤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文化素质是人才素质中最基础的方面,而大学时期是个体文化素质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四川电大的校领导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及课程设置,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给予了充分重视。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重视师德的培养。德为师之本,师德的核心是奉献和责任。学校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高尚的楷模。
(2)重视通过改善学校整体文化氛围加强对教师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倡创新精神。
(3)重视教师的继续学习,在强调专业研究的同时,重视扩大知识面。
3、突破校园文化的传统概念,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大学文化。
所谓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一定人类群体中发展或建设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为了建设这种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需要构建相应的价值理念,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以及创造一种与其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相适应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方面。具体地,大学文化又可分为精神文化、知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五个层面。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大学的范围内,在所有师生员工中,建设一种与大学的地位和使命相称的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或生活方式,包括形成某些共同或相似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以及为实现其价值理念、方便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比如校园环境、组织管理制度、学科建设、人际关系、设备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等。
建设大学文化,使之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服务,为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服务。
“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最初开设,是在2000年9月,开设对象是汉语言专业、文秘专业学员,性质为选修课程,开设时间是一学期,每周3节,共72课时,学分4个。教材是《千年回首话四川》,沈庆生主编,巴蜀书社,2000.3年出版。
经过三年的教学探索实践,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删除了较多的历史内容,增加了四川的旅游、文学以及艺术的内容。2003年11月,由罗兰秋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现用的教材《巴蜀历史与文化》。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古代巴蜀文明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地区古老的人类文化遗迹和千年前的四川历史概貌。
重点掌握:1.三星堆文化概况2.蜀国与巴国概况3.蜀汉政权4.前蜀与后蜀概况
一般掌握:1.巫山人2.资阳人3.秦汉时期四川地区概况4.隋唐时期四川地区概况
第二章 四川得名与建省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宋、元、明、清、民国时期及现代四川的历史概况。
重点掌握:
1.四川得名2.宋代的四川经济3.四川省建4.四川保路运动和保路同志军大起义5.红军在四川6.四川解放7.四川历史的新篇章
一般掌握:
1.王小波、李顺起义2.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3.不达开部在四川的失败4.四川的"新政"5.川陕革命根据地政区建制6.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行政区划
第三章 科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科技成果。
重点掌握:
1.农业生产技术2.天文地理学与数学3.医药学4.现代四川科技
一般掌握:
1.手工业技术2.综合性科技著作3.近代四川科技
第四章 教育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教育概况
重点掌握:
1.官学、私学2.书院3.近代学堂4.留学运动
一般掌握:1.现代学校2.网络教育3.普通高等教育
第五章 宗教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宗教的发生、发展和现状。
重点掌握:1.道教2.佛教
一般掌握:1.伊斯兰教2.基督教
第六章 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著名的文学家。
重点掌握: 1.陈子昂2.李白3.苏轼4.杨慎5.郭沫若6.巴金7.何其芳8.沙汀9.艾芜10.李吉人11.周克芹
一般掌握:1.司马相如2.薛涛3.王朝闻4.阳翰笙5.罗广斌、杨益言6.流沙河7.阿来
第七章 艺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地区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重点掌握:
1.巴蜀艺术特色2.雕塑3.音乐、舞蹈4.戏剧、曲艺5.工艺
一般掌握: 1.建筑2.绘画、书法
第八章 特色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特色文化。
重点掌握: 1.川菜2.川剧
一般掌握: 1.川酒2.川菜
第九章 旅游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和掌握四川的旅游资源。
重点掌握: 1.风光名胜旅游2.人文古迹旅游3.特色旅游
一般掌握:历史发展及现状
上述内容的安排还包含了部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之余,我们都要布置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他们开设阅读书目,在课堂之后,我们要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的阅读。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并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述内容的安排还包含了部分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之余,我们也布置了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他们开设阅读书目,在课堂之后,我们要进行大量的课外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的阅读。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并很好地培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课程的主要创新点
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突出的教学特色,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文字教材·注重能力培养
本课程以罗兰秋主编的《巴蜀历史与文化》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2)音像教材·教学生动直观
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录像课为IP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
(3)网络课件·拓宽知识开启视野
网络版课件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巴蜀历史与文化CAI课件主界面展示了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学习指南;第二个模块学习辅导;第三个模块巴蜀风采;点击第一个模块学习指南,呈现教学大纲,实施意见等内容。点击第二个模块学习辅导,出现各章的概述、重点难点、视频课堂、自测练习、历史人物、参考资料、巴蜀风采等7个并联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其具体内容。点击第三个模块巴蜀风采,呈现巴山蜀水、特色文化、艺术殿堂、文学大家、宗教流变、教育兴川、科技明珠、历史风云、古代文明等9个并联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丰富的内容。
巴蜀历史与文化CAI课件教学设计合理。其显著特点是包容的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巴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1.该课件在Win98和WinXP下能自动播放,且较为流畅。
2.界面设计活泼整洁,文字、图象、控件、背景色彩搭配协调统一,具有一定的视觉吸引力。
3.按钮醒目,位置固定,风格统一,操作性较强。
4.文字清晰。
5.视频的图像、声音都清晰。
6.交互性强。
本课程成果的应用情况:
本课程采用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要自学文字教材,并配以CAI课件和网上资源学习,教师面授辅导为辅,面授辅导一般安排6次,每次3学时,共18学时。从2000年开始在全省电大十余万学生开设学习。
课程内容条理清晰,信息丰富而新颖,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学生是教学的最根本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生的评价中能够得到最忠实的体现。2004年我们对《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学生中随机抽取了30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
1、学习《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之前,你是否熟悉和了解巴蜀历史与文化?
了解(3人),占10%;有一些了解(25人),占83%;不了解2人,占7%。
2、学习《巴蜀历史与文化》课程后,你是否熟悉和了解巴蜀历史和文化?
了解(25人),占83%;有一些了解(5人),占17%;不了解0人。
3、你认为开设《巴蜀历史与文化》,是否有必要?
很有必要(11人),占37%;有必要19人,占63%;没有必要0人。
4、你认为《巴蜀历史与文化》对推进素质教育是否有意义?
很有意义(9人),占30%;有意义21人,占70%;没有意义0人。
5、请你评价《巴蜀历史与文化》的文字教材:
好(24人),占80%;一般3人,占10%;不好0人。
6、请你评价《巴蜀历史与文化》的CAI课件:
好(26人),占87%;一般3人,占10%;不好0人。
7、请你评价《巴蜀历史与文化》的网上资源:
好(21人),占70%;一般8人,占27%;不好0人。
如2003级英语专业的蔡梦同学在问卷调查中写道:“巴蜀历史与文化这门课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四川的历史与文化,丰富了知识,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很不错的课程。”学习过本课程的学生对本课程反映都比较好,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和丰富性,知识的新颖和系统性,能力培养的切实可行,都表示了赞扬和肯定。特别是丰富的网上资源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