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眼下因特网上已有百万门E-Learning课程,其中正规的在线课程有3万多门,而在telecampus 门户列出的有2万2千余门。E-Learning包括在线学习、网络培训、虚拟大学和虚拟教室、数字化合作(digital collaboration)和技术支持的远程学习。仅WebCT平台就得到数万门课程的5百多万学生的应用,这些课程是由50多个国家4万多所大专院校研发出来的。E-Learning之所以被广为接受,主要仰赖于WebCT,BlackBoard,Learning Space,IntraLearn,Top Class,eCollege,Click2learn,Authorware,LearnLinc,Virtual-U,Web Course in a Box,UniLearn和WebBoard等学习管理系统(LMSs)的商业性大开发。令人欣奋的是,最初用以记录商务约会、联系方式或发e-mail和上网的手提电脑,业已进入课堂。借助M-Learning环境,教师无需用黑板即可把作业和学习材料发送至学员的手提电脑里。便携式手提电脑、PDA等移动设备使教育环境得以改善,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阻隔,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学生可以实时获取课程安排、学校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考试分数等方面的信息,自由、方便而有效。时间异常紧张的学生和专业人士尤其重视M-Learning环境,因为它是各种资料传送方式的未来。斯坦福大学CT-based Gartner研究人员早就预言,到2003年年底,1亿7百万美国人拥有网络功能手机,有8百万美国人拥有网络功能PDA。
我们将在“M-Learning的网络服务系统研究之二”对基于掌上电脑的M-Learning网络服务体系进行描述。该网络服务体系开发的一次性综合软件可以使人们登录中央主页,进行同步的团体会议,实时收发短信,链接MicrosoftNetMeeting,Netscape CoolTalk和CU-See-Me等视频系统。移动电脑与E-Learning联姻,产生无限的资源,时间、地点不限;具有极强的搜索能力和互动性;有力地支持高效学习;并使绩效评估成为可能。
然而,目前不少人似乎对M-Learning有误解,以为随着无线设备成为因特网的主要形式,E-Learning自然就成为M-Learning,在内容上没有特别的变化。其实并不尽然。M-Learning的最大特点是关注特殊种类的知识——那些与位置相依(location-dependent),与环境相依(situation-dependent)的知识。由E-Learning 转变为M-Learning的过程可以从图表1、图表2略见一斑。
二、M-Learning的特点及其变革态势分析
将新技术,尤其是移动技术应用于远程学习将涉及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教育技术学观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找到新的变革性答案。事实上,提供师生交流的同一网络服务系统对教师的反应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变教学器具。手持移动电脑和PDA可以使教师的讲解活动不受特殊地理位置(如实地考察时)的约束,学生照样可以做电子笔记,检索各种信息。从资料收集、数字化影像到手写注释等都易于交流和下载。这些活动和无线传递技术相结合,既可得到持续监控,又可在两地或多地间实现协调功能。即便是在位置相对固定的教室或培训场所,也会因为使用移动技术和无线技术,而产生巨大的变化,因为它把技术带入教育舞台的宏伟背景,更为注重人际关系和手头工作等因素。有几项关于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评估研究的结果表明,学员非常强调M-Learning课程的灵活性。在M-Learning环境中可能发生的其它变化如上列诸表所示:
使用计算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把电话和移动终端变成强大的多媒体元件的过程。例如,基于XML的共时多媒体综合语言系统(SMIL)完全适用于对成熟的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分配和发送。这些多媒体互动形式给人们学习、思考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未来互动性极强的M-Learning课程将拥有更多的多媒体学习材料、测试和作业。目前基于网络的异步传送方式通常主要涉及文本材料——这将随着M-Learning新范式的出现而发生变化。必须指出的是,开展M-Learning活动的学生首先必须拥有网络链接的台式电脑或手提电脑,便于下线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在移动状态中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是学生在家里或工作时进行学习的基本设备的补充。
1、M-Learning 环境里的师生关系
移动技术正在改变着学校教育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的基本范式。M-Learning模式提倡的是一种“混合性学习”(blended learning)——一种将E-Learning和教师主导培训巧妙结合起来的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改革和对E-Learning反思后变革的融合点。学生随时可以用多媒体学习工具获取因特网上的信息。教师将指导学生如何最优化地使用多媒体学习工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建构主义是M-Learning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方法可用于讨论、建构活动和较正式的讨论会(conferencing),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以信息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
为了使M-Learning环境中的教学切实有效,师生双方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关系的实质,而互动和交际的质量意识将使学生具有真正的交际能力(它包括信息交流、知识交流、经验交流和技能发展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懂得认知型学习任务的复杂关系、学习的社会情感因素以及学习的社会环境,从而为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创造社会空间。M-Learning是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面对面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如图表3、图表4所示。
我们发现,传统教学法中的学习空间和课堂概念在M-Learning环境里已大为改变。这一改变肯定会影响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和一些社会问题。学习者的空间是他们自己的空间,而不再是教室。什么时间学习由学生自己选择,而不是学校的行为。产生新认知的主要资源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群体的共同知识资源和浩瀚的因特网资源。美国Ball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在M-Learning环境中,交际比例很大,效果更佳。而教师的观点大不相同,他们多数人认为,在线教学比面对面授课更费时费力,同时,教师们丧失了师生关系中应有的人类工程师的角色。
M-Learning环境的另一方面是学习范式的变化。我们知道,大学环境里的诸多因素对学生全面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大学里的学工部和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学习及其全面发展提供了辅助性的教育、文化、社会及其它性质的活动。而在M-Learning环境中要构建学习经验中必须的这类发展元件,无疑是一大挑战。
从在线移动传送的模态看,主要涉及的是学习群体的变化,它不再强调教师在教学舞台上的“圣贤”权威角色,而更强调教师的指导功能和助学功能。为了避免可能阻碍在M-Learning环境中学习的一些问题,教师或助学者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师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应考虑采用多种版式,确保残疾学生或盲人也能尝试M-Learning。
②学习材料应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发的,而且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多样化。
③教师应对规则、模式、预期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作详尽、明确的介绍;应说明开展学习活动的理由;应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应该掌握的东西。
④教师应经常建议学生从哪些地方得到适当的帮助,包括如何获取在线资源。
M-Learning的网络弹性服务结构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M-Learning的内涵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但囿于篇幅,将另文介绍。
(文中研究数据由美国Ball州立大学Sushil K. Sharma教授提供,特此致谢!)
(作者系中国计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