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期刊检索:

 

 

行业媒体首页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6.9
杂志介绍 历期刊物 杂志动态 订阅杂志 杂志投稿 广告服务 广告客户

记者观察

  网络教育不仅是对残疾人个体的一种认可,更是对整个群体的一种认可,而这种认可必将转变成残疾学员继续向前努力的动力。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网络教育让“海迪精神”闪光

本刊记者 李桂云/文


  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鼓舞几代人的海迪故事,已离人们渐渐远去,“海迪精神”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不同的是,如今的残疾人身上更多地融入了新世纪的一些元素,生活状态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网络带来的便捷性,也许是海迪那个时代的人当时未曾想到过的。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大连市残联联合创办的“海燕班”,把网络带来的便捷性变成了为残疾人圆大学梦的实际行动。

  残疾人读网络大学,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从2004年开始,大连市残联与东北财经大学合作,经过区残联、市残联层层选拔、推荐,每年最终有20名幸运者从20万残疾人中脱颖而出。他们能免费上大学,但并不代表学习上对他们可以放宽要求,学校除了在学习、生活方面尽量关心帮助他们之外,对于学习过程控制以及考试上的要求与健全人没有任何差别。这些也正是“海燕班”学员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大连市残联理事长李扬强调,多数残疾人都不愿意以自己的残疾乞求社会,他们更希望有同健全人一样的权利,同样平等的机会。      
                                       [详细内容]



折翅的海燕飞向蓝天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海燕班”纪实

本刊记者李桂云/大连报道



  聋人夫妇的平凡生活

  “紫色素描”、“金色边缘”是记者QQ名单中新增的两个新朋友,如此富有诗意的名字,可能很少有人会把他们与残疾联系到一起,刘雪梅、纪健,是他们的真实姓名,这对夫妇是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海燕班“2005级两名聋哑学员。

  因为酷爱紫色,刘雪梅给自己起了“紫色素描”的名字,刘雪梅原本在工艺品厂做设计,她的国画小有名气,作品《红楼梦》、《观音渡江》曾于2002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画展。而目前,36岁已经下岗的刘雪梅在造船厂干临时工,每个月工资只有450元。丈夫“金色边缘”,外貌非常像著名喜剧明星“憨豆先生”,性格却比较内向,纪健开了一个小制作室,专门做一些条幅、展板之类的物品。两人的月收入加起来最高为1700元。他们多在晚6到8点钟在网上,白天都在忙碌着。他们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今年13岁。刘雪梅说: “为了孩子,要努力挣钱”,尽管孩子还小,他们已经开始计划为他将来考大学攒钱。

  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与刘雪梅夫妇交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记者为了找到他们家,发了好几条短信,也问了许多人,最后“逼”得聋人夫妇不得不让十几岁的儿子打电话指挥。与多数人见面寒暄方式不同的是,他们面带微笑,尽管不知他们比划的内容是什么,那份热情以及略显局促的神情给记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交流方式只能是书写。刘雪梅在纸上写道: “谢谢你们来采访,很遗憾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随即又写: “我心好慌,写得草。”

  刘雪梅夫妇于2005年9月进入海燕班法学专业学习,刘雪梅告诉记者,第一学期五门课程全部通过,“实在是不容易”。她说,每天大约花四五小时时间学习,考前苦背了一个月,“坐车背、睡前背,春节包饺子也让妈妈自己包吧,我埋头背功课”。与丈夫互相考,与同学在网上也互相考。让她感到更高兴的是,儿子学习成绩有点进步,“从前调皮不爱学习,看到我们学习,他也开始主动学习了”。

  本刊记者(右一)在采访刘雪梅、纪健夫妇,他们是两名聋哑学员,圆大学梦是他们最大的理想。
  盲人学员周顺余说:“东财的作法,是对我们盲人群体的认可,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   盲人学员杜青从2001年就开始自己开按摩院。

[详细内容]



重大网院“爱心” 打造远教助残工程

本刊记者吕瑶/重庆报道


  服务是一种心态,服务是一个流程,服务是一种艺术。为残疾人学员服务使网院工作人员知道了怎么正确地去服务,学会了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年2月25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天候咨询一站式服务”活动上,5名特殊的求学者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他们是聋哑人,其中3个来自同一家企业——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参加重庆大学、重庆市残联的扶残助学“爱心双百工程”,免费就读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爱心双百工程”是在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大学和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于2004年7月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由重庆大学资助100万元学费,分5年时间帮助重庆市100位以上的残疾人进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接受高等学历教育。2004年9月7日,首批接受资助的21名“特殊”大学生进入重大网院,成为首届“爱心·自强班”的学员。这5名聋哑学员是听了第一届学员介绍,前来咨询求学的。来之前他们通过手机短信与学院联系,咨询报名时间等事项,在得到了学院满意的答复后,决定一起来参加学习。

  由于聋哑人在交流上的不便,学院的老师用书写的方式为5名聋哑人进行了一站式全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完成了报名、学习讲解、选课及领取教材,同时相互留下了手机和QQ号码,以便随时交流,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他们中的倡导者宓莹、周勇夫妇正坐在记者对面,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和自己同事,以及2名聋哑朋友已经顺利通过入学测试,成为重大网院重庆学习中心061批自强班学生。“当得知自己将进入重大网院学习时,我心情很复杂,和正常人在一起学习压力挺大的。”宓莹用手语说,她如花的微笑与成熟的言语有一点儿不相称,“我们聋哑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最高就到高中。从高中突然跨到大学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多亏老师在网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不但答疑,事后还会再打电话追踪,了解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聋哑人跟正常人学习时有些不一样,但是老师并没有把我们看成异类。”

  远教助残疾人实现“大学梦”

  宓莹说: “我是单位里搞计算机管理的,现在学计算机专业,专业比较对口。学习大学课程对工作帮助很大,过去只了解皮毛,现在开阔了思路。如果不通过网络教育,我们可能就没机会上大学了。只能自学。”经过4个月的学习,在老师和往届同学的帮助下,她已经基本适应了网络学习方式,而且因为文化底子较好,在学习上进步快,她还成为学习小组的中心人物,经常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不久前,她干脆把自己家的电脑搬到办公室里,这样小组的同学们就可以在一起上网学习交流了。她告诉记者,没有参加网院学习前,业余时间往往用来独处或玩乐,现在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集体,觉得生活充实多了。

  “学习是个好事情,我们单位都很支持一线工作人员参加学习”,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副厂长、重庆市聋哑协会主席郑光宇说。这个善良的老人在收到了“爱心双百工程”招生的信息后,积极支持厂里的聋哑人参加学习,不但给员工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业余时间他还会给员工辅导数学。“聋哑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读大学比登天还难,”同为聋哑人,他深深忧虑这一弱势群体的命运,“我们单位是整个西南解决聋哑人就业的最大基地,在重庆福利企业中规模第一。厂里400多员工,聋哑人就有200多人,但是在高新操作工作中没有一个是聋哑人,企业想提高聋哑人的素质。如果这几个员工学习得好,对其他人会有触动,希望他们能带动其他聋哑人。”
  宓莹、周勇夫妇和自己的同事,以及2名聋哑朋友已经顺利通过入学测试,成为重大网院重庆学习中心061批自强班学生。   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副厂长、重庆市聋哑协会主席郑光宇   龙波是“爱心双百工程”第一批学生,今年10月即将毕业

  残疾人上学难,上大学更难。据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任能君介绍,重庆成为直辖市后,从1998年开始独立招生,至2004年一共录取了146名残疾人大学生。7年间每年平均21个残疾人上大学。而重庆全市共有156万残疾人,7年间能够上大学只有万分之一。据了解,重庆残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左右,而在残疾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凭的只占残疾人总人数的0.3%,与社会平均人口素质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什么残疾人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有几个因素: 一是贫困。在绝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42.9%。重庆40个区县,14个贫困县,贫困人口55万,残疾人就占23. 5万。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只有健全人家庭收入的一半。二是行动不便。由于听、说等沟通上的障碍或行动不便,使得很多残疾人难以参加传统方式的高等教育。三是特殊教育体系不完善。重庆的特殊学校主要是听力学校,盲校只有一所,且都规模很小,残疾学生只能跟班就读。四是特殊教育大学太少。残疾人只能到普通大学去学习,高等教育过高过严的体检标准,把大多数残疾人挡在了围墙之外。

[详细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