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是一种心态,服务是一个流程,服务是一种艺术。为残疾人学员服务使网院工作人员知道了怎么正确地去服务,学会了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今年2月25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天候咨询一站式服务”活动上,5名特殊的求学者吸引了无数的目光,他们是聋哑人,其中3个来自同一家企业——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他们希望通过参加重庆大学、重庆市残联的扶残助学“爱心双百工程”,免费就读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爱心双百工程”是在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大学和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于2004年7月共同启动的公益项目。由重庆大学资助100万元学费,分5年时间帮助重庆市100位以上的残疾人进入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习,接受高等学历教育。2004年9月7日,首批接受资助的21名“特殊”大学生进入重大网院,成为首届“爱心·自强班”的学员。这5名聋哑学员是听了第一届学员介绍,前来咨询求学的。来之前他们通过手机短信与学院联系,咨询报名时间等事项,在得到了学院满意的答复后,决定一起来参加学习。
由于聋哑人在交流上的不便,学院的老师用书写的方式为5名聋哑人进行了一站式全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完成了报名、学习讲解、选课及领取教材,同时相互留下了手机和QQ号码,以便随时交流,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现在,他们中的倡导者宓莹、周勇夫妇正坐在记者对面,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和自己同事,以及2名聋哑朋友已经顺利通过入学测试,成为重大网院重庆学习中心061批自强班学生。“当得知自己将进入重大网院学习时,我心情很复杂,和正常人在一起学习压力挺大的。”宓莹用手语说,她如花的微笑与成熟的言语有一点儿不相称,“我们聋哑人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学历最高就到高中。从高中突然跨到大学有一定的难度,刚开始的时候不太适应。多亏老师在网络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不但答疑,事后还会再打电话追踪,了解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聋哑人跟正常人学习时有些不一样,但是老师并没有把我们看成异类。”
远教助残疾人实现“大学梦”
宓莹说: “我是单位里搞计算机管理的,现在学计算机专业,专业比较对口。学习大学课程对工作帮助很大,过去只了解皮毛,现在开阔了思路。如果不通过网络教育,我们可能就没机会上大学了。 只能自学。”经过4个月的学习,在老师和往届同学的帮助下,她已经基本适应了网络学习方式,而且因为文化底子较好,在学习上进步快,她还成为学习小组的中心人物,经常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不久前,她干脆把自己家的电脑搬到办公室里,这样小组的同学们就可以在一起上网学习交流了。她告诉记者,没有参加网院学习前,业余时间往往用来独处或玩乐,现在有了学习任务,有了学习集体,觉得生活充实多了。
“学习是个好事情,我们单位都很支持一线工作人员参加学习”,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副厂长、重庆市聋哑协会主席郑光宇说。这个善良的老人在收到了“爱心双百工程”招生的信息后,积极支持厂里的聋哑人参加学习,不但给员工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业余时间他还会给员工辅导数学。“聋哑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读大学比登天还难,”同为聋哑人,他深深忧虑这一弱势群体的命运,“我们单位是整个西南解决聋哑人就业的最大基地,在重庆福利企业中规模第一。厂里400多员工,聋哑人就有200多人,但是在高新操作工作中没有一个是聋哑人,企业想提高聋哑人的素质。如果这几个员工学习得好,对其他人会有触动,希望他们能带动其他聋哑人。”
 |
 |
 |
宓莹、周勇夫妇和自己的同事,以及2名聋哑朋友已经顺利通过入学测试,成为重大网院重庆学习中心061批自强班学生。 |
重庆新汇源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副厂长、重庆市聋哑协会主席郑光宇 |
龙波是“爱心双百工程”第一批学生,今年10月即将毕业 |
残疾人上学难,上大学更难。据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任能君介绍,重庆成为直辖市后,从1998年开始独立招生,至2004年一共录取了146名残疾人大学生。7年间每年平均21个残疾人上大学。而重庆全市共有156万残疾人,7年间能够上大学只有万分之一。据了解,重庆残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左右,而在残疾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凭的只占残疾人总人数的0.3%,与社会平均人口素质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
为什么残疾人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究其原因有几个因素: 一是贫困。在绝对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42.9%。重庆40个区县,14个贫困县,贫困人口55万,残疾人就占23. 5万。残疾人的家庭收入只有健全人家庭收入的一半。二是行动不便。由于听、说等沟通上的障碍或行动不便,使得很多残疾人难以参加传统方式的高等教育。三是特殊教育体系不完善。重庆的特殊学校主要是听力学校,盲校只有一所,且都规模很小,残疾学生只能跟班就读。四是特殊教育大学太少。残疾人只能到普通大学去学习,高等教育过高过严的体检标准,把大多数残疾人挡在了围墙之外。
[详细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