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
形成性评估
所有的学习活动都与由三次作业构成的形成性评估相联系。要完成这些活动,学习者应具有完成形成性评估的作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这些作业体现了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原则,同时展示了基础知识、应用技能和反思性。复杂性不断增加可以使学习不断深入,并整合到学习者的生活之中。
此外,学习经验的设计很有整体性。预先设计原则指导着模块的开发过程,在学习指导书的简介中对学习结果有明确表述,在要求的作业中也
有具体表述。活动、作业和学习材料构成了一个整体,学习指导书的简介和辅导书信包括了有关评估标准的材料。辅导书信是指南非大学给学生发送辅导书信,为学生提供对规定作业的反馈信息和额外的学习支持等。
终结性评估
此学习模块没有考试。终结性评估是用学习日志来完成的,这很实用,因为它可以鼓励深层次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学习日志还鼓励发展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学习者的支持
信件支持
作业反馈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对学习者予以肯定,需要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同时提供情感与学习支持等。这些都做得相当好,是通过及时的电子邮件和电话来完成的。
面对面支持
大多数的面对面支持都是基于个人的,是自发而不固定的,只在需要时提供。
事实上评估是根据整个学习设计来打分的。考虑到了情景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学习结果方面,达到了它所承诺的结果。在学习模块结束时很多学习者表示,他们抛弃了在开始时对其他信仰人群所持的狭隘观念。我们认为这是真正的有创新性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范例在此模块中得以阐释,使得南非大学的学习者以新的方式促进了学习,学习者建构意义并将其用于个人情景。由于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个人发生的改变产生了社会效应。正是由于这一点,此模块是具有突破性的,此模块的学习设计结构良好且颇具创新性,该学习材料极为有效,代表了优秀的教与学。
总结:学习发展过程的基础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发展部所采用的学习发展过程体现了以下本质特点:
● 远程教育计划的主要对象是成人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
● 成功的远程学习者需要具有独立性、目标明确且具有学习动机(Innovations in Distance Education,Undated)),他们需要以丰富而高效的方式,外围性地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这使他们有可能获得所需的知识(Brown & Duguid, 1992)。
● 多数成人学习者由于其担负的社会责任,如全职工作及家庭等,需要教学计划结构具有灵活性。
● 撰写学习材料的作者不需要同时又是学习开发人员,但他们和学习开发者都创建课程,并参加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Innovations in Distance Education,undated)。
● 成人学习者往往想获得马上可以使用的实用信息。近来教学理论的趋向似乎集中在基于实际生活的真实学习任务上,以此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因为这种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整合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Van Merriё nboer, Kirschner & Kester, 2003)。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发展观,要保证协作性的问题解决需要有真实的学习活动(Harland, 2003)。
● 为了建构社会性的、情景化的学习经验,需要活动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Ardichvill, 2003)。
● 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的挑战,能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的基础知识学习扩展到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Graffam, 2003)。
● 应使用学习支架。这需要“将有力支持和淡化支持结合起来,这是指在开始时给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他们能达到在必须有支持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的目标或行为,当学习者达到预定目标时,提供的支持可以逐步减少直到完全取消” (Van Merriёnboer, Kirschner & Kester, 2003, p. 5)。
● 需要向学生提供反馈,指导他们的认知策略(Van Merriёnboer, Kirschner & Kester, 2003)。
● 学习材料中使用暗喻,描述出学习所发生的“空间”或“地点”,可以创建一种学习环境(Wilson,1995)。
● 为了丰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必须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Prinsloo,2004)。
结论
远程教育领域充满机遇,足以发现传统教师、学习材料开发者、各种学生群体,以及远程教育所发生的不同情景之间所存在的共同基础。由于过去的一些远程学习发展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需要进行一种范式的转变 (Milton, 2000,p.10)。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开发远程学习材料使得学习发展部能够发现所有参与者之间存在的共同认识。该过程体现了米尔顿的观点,即“学习永远不会是一个远距离的事件,学习完全是发生在个人内心深处的。传递平台可以位于远方,但学习却不会” (Milton,2000,p.10)。
南非大学传教学获奖学习材料的例子包含了“一种新的哲学理念及在‘没有固定场所’的环境中对学习者如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的理解” (Milton,2000,p.10)。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成为远程教育这一新兴的、正在成长的领域中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先驱。
[参考文献]
[1] Ardichvill, A. (2003). Constructing socially situate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ctivity theory perspectiv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6:1, 5-20.
[2] Brown, J. S. & Duguid, P. (1992). Stolen Knowledge. (Work in Progress) <http://www2.parc.com/ops/members/brown/papers/stolenknow.html>, Accessed on 20 August 2004.
[3]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elf-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http://www.col.org/Knowledge/ks_instrdesign.htm>, Accessed on 23 April 2004.
[4]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On-line, Undated). Teamwork. <http://deidtrainer.ifas.ufl.edu/modulecontent/originalcontentsugges>, Accessed on 23 April 2004.
[5] Diamond, R. M. (1998). Designing & assessing courses &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 (Revised edi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6] Graffam, B. (2003). Constructivism and understanding: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 XV(1), 13-22.
[7] Harland, T. (2003). Vygotsky`s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 linking a theoretical concept with practice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8(2), 263-272.
[8] A report of the faculty initiative funded by a grant from AT&T Foundation to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Lincoln University and Cheyney University. (Undated). Innovations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 emerging set of guid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education. <www.outreach.psu.edu/de/ide>, Accessed on 23 April 2004.
[9] Jonassen, D. H. (Undated). Thinking technology: 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sign model. [On-line]. <http://ouray.cudenver.edu/~slsanfor/cnstdm.txt>, Accessed on 23 April 2004.
[10] Mergel, B. (1998). FYI - An informative overview: Instructional design & learning theory. <http://www.usask.ca/education/coursework/802papers/mergel/brenda.htm>, Accessed on 4 May 2004.
[11] Milton, K. (2000). Connecting learning spaces: the role of power dynamics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http://www.public.asu.edu/~kmilton/cls.html>, Accessed on 4 May 2004.
[12] Prinsloo, P. (2004). The art of the long view … Designing a macro curriculum, a different approach. Workshop for Business Economics. Pretoria,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13] UNISA Tuition Policies. (2002). <File://C:\MyWebs\staffonline\cm\tuition\teachpol1.html>, Accessed on 11 June 2002.
[14] Van Merri?nboer, J. J. G., Kirschner, P. A. & Kester, L. (2003). Taking the load off a learner`s mind: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complex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8(1), 5-13.
[15] Wilson, B. G. (1995). 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 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 environme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25-30.
(陈青 译 张伟远 校)
评论
南非大学的前身是好望角大学,成立于1873年,当时是按照伦敦大学的模式建立,即只为学生提供考试,并不提供教学和辅导,但大学有为考试成功的学习者授予学位的权力。到了1877年,大学的地位得到维多利亚女皇的认可,其授予的学位在全英国及其殖民地国家得到承认。1916年,好望角大学改名为南非大学,大学一方面继续作为考试的机构,同时合并了一些大学学院。到1944年,南非大学开始向教学型的大学转变,在1946年正式转型为一所远程大学,成为西方远程教育高校的先驱。南非大学也一直自称为世界上第一所单一模式的开放大学。2004年1月,南非大学合并了南非技术大学和Vista-Vudec大学,目前学生总人数超过了20万。
南非大学作为一所著名的巨型开放大学,最新的发展和成功的实践是怎样的呢?我们邀请了拉尔文和桑尼克斯两位女博士撰文,她们认为南非大学的学习材料的开发方面的最新成就,很值得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分享。
在拉尔文和桑尼克斯合作撰写的这篇文章中,特别有启发意义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远程教材的开发需要课程撰写学术人员(他们往往是普通高校的教授)和远程教学设计人员在全过程中的合作。前者是学科领域的专家,但不是远程教材设计的专业人士;后者是远程教材设计的专家,但不一定是此学科领域的专家。有效的远程教材的开发必须是两方面人士在每一阶段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学习材料既具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又能适合远程学习者学习。 第二,文章中详细地描述了获奖教材开发的理念和实践,分析了建构主义在课程开发中的良好运用,为我们如何运用学习理论开发远程课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然而,本文介绍的只是开发印刷教材的经验。如果开发的是多媒体教材,还需要技术和媒体人员的全过程参与。以香港公开大学的课程开发为例,学习材料开发包括以下阶段:第一、组建教材开发小组,此小组由本校的学术人员、教学设计专业人士、技术和媒体人员以及课程撰写人员组成,其中本校的学术人员担任课程开发统筹主任;聘请课程撰写者;聘请校外评审委员。第二、蓝本的评审。蓝本包括详细的课程大纲、教学目标、课程计划、评估策略以及课程撰写进度表。第三、课程指引和单元样本的评审。第四、教材各单元的评审。第五、其他教学材料的评审,包括作业题形式的样本、考试题形式的样本、评分指引、导修教师手册等。第六、全部教学材料的评审和审批。在学习材料开发的每一个环节上,所有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都必须参与。
另外,本文中提出的案例是一门宗教课程,在我国缺少普遍的意义。本文也过分地夸大了建构主义理念在远程学习材料开发中的作用。在此,我重申一下自己的观点:学习理论有多种多样,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排斥在教学设计以外,也没有单一的理论可以完全遵循,学习材料的开发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灵活采用不同的学习理论,有时需要采用的是多种理论的整合。 (张伟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