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迈克尔·丘顿(Michael Churton)教授为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南佛罗里达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有多年在东南亚地区工作的经验,并于19世纪70年代初任美国派驻海外和平集团的技术人员,协助马来西亚的开发工作。丘顿的学术专长是远程网上学习以及残障儿童教育。在2000年,他获得美国富布赖特(Fulbright)学者基金,于2002年率领15名南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前往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进行研究。除此以外,丘顿曾在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东南亚高等教育组织协会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属下的地区语言中心等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演讲,并在为期四周的为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老挝和尼泊尔等国大学教师组织的网上教学培训班上讲课。丘顿的主要教学领域是基于万维网的课程以及多场地视频会议的远程课程。除此以外,他曾担任南佛罗里达大学远程教育部的主任,并建立了一体化的技术和教学支持队伍,协助大学教师进行有关远程网上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丘顿教授发表了60篇论文以及几本书和章节,其中许多涉及远程网上学习和残障儿童的教育需要。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网上学习的行为及文化影响、土著教育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协助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保存。
【摘 要】传统上开放及远程学习意味着学习者与教师会得到一些协助,使他们可以克服由于空间、时间和学习步调而引致的沟通障碍,从而更好地教授和学习相关的内容(Churton, 2000)。简单来说,当一位教师和一位或多位学生面对地理上的隔离,我们就可以说远程教育已经发生。由于教育方面的发展,以及各种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设计的出现,实时的沟通已经成为可能。谭尚渭(Tam, 1998)指出,远程教育已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并在名称、形式、取向、传递、应用和服务范围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开放及远程教育发展迅速并日趋多元化,因此不少人已经对这些课程的质量提出质疑,人们希望可以建立一些标准或基准,去评估课程的质量和可靠程度(Churton, 2001)。随着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开放及远程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国际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许多大学都在本国以外建立了分部,或者与其他大学建立伙伴关系,因此,教学的质量和可靠性对课程的效能和持续性是相当关键的。由于存在着基本设施、文化多元性、教育规章、语言和成本等问题,要提供优质和全面的远程教育,挑战可以说是相当大的。不少发展中国家和过渡型经济体系现正考虑发展和扩大开放及远程教育,所以,提供质量方面的控制以及必要的支持系统,确保课程合乎标准,是值得关注的课题。政策制定者有责任去清楚地指出课程设计、发展、支持和评价方面所采用的原理,并且把它们应用到实际教学上,确保远程学习者和教师能够顺利地从传统教育方式过渡到远程教育的环境。远程学习者在学术上的可靠性应该与传统校园课程的学习者无异。草率地构思和设计的远程课程不单令教师和学生受害,甚至会带来政治方面的后果(Churton, 2000c)。本文对课程设计、发展、支持和转变的基准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基准可望确保开放及远程课程能够带来有效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亚洲地区;网上学习;学习支持系统
介绍
国家的发展本质上取决于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全面和优质发展。通过教育过程,人们能够学会处理和解决政治、经济、人权和就业方面的问题。教育改善个人和组织的能力,从而得以催化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方面紧密相关的转变,这样国家发展的目标就可以达到(Adams, 1998)。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由于筛选过程造成了学校教育机会在人口之间的不平均分布,性别、社会地位、财富或社会经济角色所造成的差距就会扩大(Churton, 2002)。
亚洲的高等院校所面对的挑战是愈来愈多的人们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但是,亚洲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却对投放在教育方面的资金和资源造成了限制,学生的需求因而未能得到满足,而可持续和高质量教育的目标也未能达到。亚洲有超过7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而传统上亚洲的高等院校只是通过印刷媒介来设计和传递开放和远程教育;这种做法并未能在善用资源的情况下,为目前不断增加的学生服务(Jegede and Shive, 2001)。如果要在成本不致大量增加的情况下为更多的学生服务,我们就必须找寻一些具创意的教育传递方法,从而达到可持续的教育发展。就这个方面来看,网上课程似乎是一个可行的方法(Churton, 2003)。
亚洲开放大学的作用和目标仍然是为其国家实现教育、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发展。随着该地区的经济日益发展,人力资源以至教育变得更加重要(ABD, 2000)。亚洲的开放大学现时所服务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传统大学的学生,在实现基本的教育发展,以达到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这些方面,亚洲的开放大学可以说是扮演着领导的角色(Davidson, Volger, Harris and Jones, 1999; Daniel, 1996)。由于学生的需求愈来愈大,课程和基本设施需要改善,而可用的资源又愈益减少,开放大学如果希望继续发展,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去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教育需求。
要由传统的教学传递方式过渡到一个新的模式并非易事,转变本身已经相当困难。新的应用技术的出现,不单对院校造成挑战,教师和学校也需要面对一连串的困难。即使对本身已经非常优质的课程而言,网上学习和其他形式的电子通信也会对其造成挑战。影响人们是否接受网上学习以及网上课程是否有效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教育方面的考虑。
经济因素
在过去二十年,亚洲经济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亚洲地区经济曾经出现下滑,但是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明显,亚洲地区的高等教育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全球化本身是受到经济自由化和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所推动的,而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推动知识经济的转型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亚洲过去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四个新兴工业经济体系(香港、韩国、新加坡和台湾)以及东南亚,都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大部分在19世纪80年代以及19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亚洲国家,现时的失业率都相当低,它们所缺乏的是高技术的劳工。虽然人们过去比较关注的是这些国家对非技术劳工的输入,但是新一轮的劳工输入则涉及高技术劳工和专业人士,输入劳工的国家和地区不久以前是日本、新加坡、台湾,而较近期的则是马来西亚和泰国。日本和台湾吸引了大量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劳工,而新加坡的外地劳工,许多则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ABD, 2000)。
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经济体系的形成,就业市场的情况已经不再是由劳工去找寻工作,而是反过来由工作去找寻劳工。利用先进的电子通信技术,现时许多工序都可以比较容易和有效地由发达国家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数据输入、软件程序编写和开发、互联网网站制作、网上支持以及某些计算功能。全球化影响着发达国家以至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制度,也改变了各国政府如何看待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除此以外,信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对亚洲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影响,其中正面和负面的都有。由于制造计算机的生产力激增,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成本大幅下降,中小学以至开放大学等高等院校现时都能够负担这些技术了。
信息与通信技术
要量化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可谓相当困难,测量信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对社会的相对影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一方面是由于它们之间息息相关,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长期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尽管如此,互联网的发展却可以为课程开发提供一个较为平等的平台。由于有了互联网的关系,发展中国家不单可以在地区层面设计和开发有效和全面的课程,甚至可以把这些课程推展到国际的层面。人们一般认为,这一发展对教育和社区的增值都是相当可观的。
鉴于远程教育和网上学习在亚洲发展迅速,巨型大学的数目在未来必定会继续增加。虽然相对而言,开放大学在亚洲是个新现象,但是随着开放及远程院校和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亚洲已经成为了这种教育传递模式的中心了。迄今为止,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拥有最多通过远程和网上模式来学习的学生(Murphy and Yuen,1997)。一项有关开放大学的研究显示,十所巨型大学(指学生人数超过10万的大学)当中,有五所位于亚洲地区(Daniel, 1996)。这些开放大学位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泰国。
在东南亚国家中,有的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技术设施,而其他一些则在规划当中,这将有助远程教育和网上学习的发展。由于亚洲各国在地理上相当分散,通过数字化应用技术进行无线通信可能是最佳的技术选择。除此以外,由于亚洲本地有线电视和电话服务的渗透率相对较低,这更进一步显示无线通信是比较可行的选择(Platt,2001)。就远程教育和网上学习而言,数字化电子通信似乎是最符合成本效益和对教学而言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这些运用新技术来传递的远程和网上课程,技术并非重点所在,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在亚洲,远程和网上学习日益普遍,原因在于:①亚洲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②教育和财政资源并没有增加,甚至出现削减的情况;③成人教育和持续培训变成了必要;④雇主和雇员同时需要在职培训;⑤亚洲国家如果要与国际接轨,知识和教育就变成了其中的关键要素(Churton, 2000a)。
根据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教育服务报告(WTO, 1999),在1995年,全球高等教育和培训的市场估值约为270亿美元。世界银行估计在1999年,全球约有4800万学习者,其中1700万位于亚洲。根据推算,到2025年,全球学习者人数将增至1.59亿,其中8700万为亚洲学习者。由于亚洲地区对教育的需求相当庞大,各国政府和私人机构应该更紧密地合作,来应对日益增加的需求。
虽然新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市场和经济状况的转变也相当迅速,各个层次的教育制度都面对着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在财政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许多院校决定通过发展开放、远程及网上课程来应对这个挑战(Bates, 2000)。远程和网上学习课程为成人提供了另一个教育机会;除此以外,通过这些课程,因为时间、距离或各种残疾而在学习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士也可以得到学习的机会,员工能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脱产地更新其知识(Churton, 2001)。当然,远程教育与网上学习并非唯一的答案,但是这种学习模式如果设计得宜并且保持高的质量,将能够在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层面上提供各种教育机会(Churton, 2000b)。
亚洲的教育现况
摒除亚洲某些过渡型经济体系近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不谈,就以经济增长率而言,亚洲地区的成绩是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另外,在亚洲地区以内,东亚以及东南亚的经济增长比较迅速,似乎是由于人口结构的差异(UNESCO, 2000)。除了经济增长的差异外,亚洲不同国家在贫穷比率以至就业情况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举例来说,在某些经济体系中,传统非机械的农业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在另一些经济体系,科技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工业则有迅速的发展。除此以外,具体而言,亚洲地区人口变化的差异对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某些亚洲国家的许多发展指标都大大超越了世界的平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以及识字率。相比之下,南亚的其他国家,例如阿富汗、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情况就比较差。哈克(Haq, 1997)指出,南亚是最贫穷的地区,当地文盲和营养不良的人口最多,性别不平等在此地区相当严重,而且当地战乱频繁。南亚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世界上最不利的。
但是,在过去几年,许多亚洲国家的政府都增加了经常性教育开支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而资本性的教育开支占整体教育开支的比率也有轻微增加。公共教育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低于2%增加到大约8%。与所有教育指标一样,这些有关开支的数字只能显示整体情况的一部分(ABD,2000)。
高效能的教育系统至少包括五项特征:优质的教育监督与管理;高质量的学校和培训课程;持续地关注平等的重要性;多方面的财政来源;以及可靠的描述性统计数字和指标。在大中小学三个教育阶段,于1990至2010年间,高等教育有着最大百分比的增长。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亚洲国家,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 必须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以回应教育系统中对建立标准、入学准则以及课程方面的要求;
● 必须通过与民办企业的合作,鼓励不同的教育传递模式以及多元化的财政来源,这样教育才能变得多样化和具灵活性;
● 必须特别关注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并在某些情况下,给予她们优先权;
● 必须鼓励持续学习、成人学习和终身学习,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个体需要。
亚洲的高等院校与其他地区的情况也相当类似。它们所提供的课程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有关地区的独特需要、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经济情况、政府的重点扶持及政策。高等院校能否应对学生教育和研究需要,许多时候并非本身所能控制的,而是受到外部情况的影响。亚洲的开放大学需要提高其教育服务的质和量,这无疑是一种压力;开放大学需要在拨款和其他资源缩减的情况下,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服务。
另一个在过渡型经济体系中经常出现的负面因素是人口的迅速膨胀。这一点对亚洲国家而言特别突出。就现时的人口增长率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有能力获得相关的资源去满足不同层次、所有学习者的教育需要。亚洲地区在找寻符合成本效益和有效的方法去提供教育机会的过程中,远程教育和网上学习模式若非必然的选择,也是个可能性相当高的选择(Jegede and Shive, 2001)。所以,亚洲各国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考虑以下几点:
● 世界上75%的人口居住于亚洲地区;
● 自从2001年开始,亚洲地区的人口增加了9亿;
● 大约75%的亚洲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 有超过15亿15岁以下的儿童以及接近6亿15岁至24岁的人士需要教育和技能的培训;
● 超过7亿24岁以上的成年人需要技能培训或在职教育;
● 超过9亿亚洲人的日均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这个数字占全球的75%;
● 在亚洲,接近40%的人口在18岁以下;
● 亚洲占超过全球75%的文盲人口,而其中2/3为生活相当贫困的女性;
● 数以千万计所谓完成小学教育的儿童几乎还不能够读书和写字;
● 在4个南亚儿童当中,就有1个未能入读小学;
● 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小学生因为贫穷而未能完成小学教育;
● 在亚洲,超过一半的儿童未能入读中学;
● 40%的5岁以下的儿童营养不良,因而未能尽显他们在智能方面的潜质。(ABD, 2002)
鉴于以上种种数据,无论教育机构希望发展的是中学或小学教育,在增加网上学习的机会时,必须清晰界定课程和财政方面的目标(Platt, 2001)。由于亚洲的学习者都有一些共通的需要和特征,在考虑何谓适当的传递模式时,以下例子可以作为基础:
● 亚洲工作人口的分布相当分散,所以教师要到学习者上课的地方进行教学,无论在时间和金钱方面都是相当昂贵的;
● 有些资料性和技能性方面的教学,在一天甚至更少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要长途跋涉地去上课,对学习者和教师来说,都是不合算的;
● 通过远程和网上学习的策略来设计的教学模式,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可以把学习和其生活模式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可以阅读印刷教材,观看录像带,或者是参与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这样他们就可以同时兼顾其他的责任;
● 通过远程和网上学习的策略来设计教学模式,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的步调来学习;除此以外,他们也可以专注于所学习的内容,并作出反思;
● 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远程和网上学习策略可以用来在同一时间向广泛的地区提供相同的信息;
● 由于来自其他课程和国家的竞争不断增加,在作开发远程和网上课程的决策时,必须考虑到文化和价值观的课题。
● 网上学习是一种教学传递系统,这个系统把学习者与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网上学习应用了一系列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以作教学和研究之用。网上学习会因不同院校、不同学科、所提供的资源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网上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运用各种不同的电子资源,并且会不断演变,以把新的技术包含在内。
远程学习的几个主要特征包括:
● 教师与学习者的分离,至少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是这样;
● 运用教学媒体传递课程内容,并且把教师和学习者联结在一起;
● 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教师、辅导教师或者教育相关人士与学习者的同步交流;
● 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着教师与学习者的分离;
● 学生而不是远程教学者可以通过意志去控制学习。
亚洲远程学习者的现状
柯朗德等(Carr, Jegede,Wong and Yuen, 1999)尝试对何谓“亚洲远程学习者”进行描述。为了使所设计和进行的远程和网上课程能够达到较高的效能,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的服务对象,并且把学生的学习需要纳入课程设计当中。远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学习环境,与传统校园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是不同的。课程的要求必须与远程学习者的能力一致。毫无疑问,学生要在远程学习活动中取得成功,文化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简言之,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去学习。在最佳情况下,一项富有成效的课业需要包含动机、计划、分析能力和应用资料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教学也需要符合这些要求。
亚洲远程学习者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学习者并非截然不同。亚洲学习者修读远程课程的原因和需要,与西方和欧洲的远程学习者并无两样。柯朗德等(Carr, Jegede, Wong and Yuen, 1999)指出,亚洲远程学习者一般年纪较大,而且拥有工作和家庭。学生修读远程课程有一系列的原因。有些学生希望获得学位,以觅得较好的工作;也有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拓宽视野,并不一定希望完成学位。
远程学习者与其教师在背景和日常经验方面,都没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所以两者需要花较多时间才能建立关系,有时这些关系甚至未能建立。在缺乏面对面接触的情况下,远程学习者往往未能感觉到自己是个个体,并且对其学习情况感到不太适应。在远程学习的情境中,学习者一般都是相当孤立的,在远程学习中,学习者未能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来维系动机,教师也未能提供即时的支持和激发动机,并且未能在必要时对实质的需要和困难给予关注,因此他们必须通过自我导向的方式来学习。
在大部分亚洲国家中,学生一般都能接受免费的小学教育,并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小学以上程度的教育。最近,亚洲的学生开始可以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但还未能持续地获得免费的互联网服务。在1997的经济衰退以前,亚洲的经济增长相当可观,个人财富迅速增长,教育和新科技的投资因而大大增加。
相对在校学习者来说,远程学习者拥有工作,并且在时间上有着较大的限制,但两者在完成课程的能力方面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异。亚洲的许多大学现时都强调优先让女性入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将在大学的学生分布上反映出来。
除此以外,泰国苏可泰大学的一项新近研究(Churton and Science/Technology Faculty, STOU, 2002)向300个开放大学的学生发出了问卷表,希望获得一些数据,协助研究科学与科技学院改为采用网上学习的模式。这个调查是以参与传统实验课的远程学习者为对象的,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完成问卷调查。 调查的目的是希望在设计和开发网上课程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关注。有关数据显示,对这些学生而言,转用网上学习是可以做到的。学生相信万维网或互联网在未来将会充满前景,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工作场所已经使用了这种技术,但还有许多学生未能够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在工作场所和网吧上通过互联网完成课业。来自乡村地区的学生一般不太支持建立网上学习的环境,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往往较难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