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中心│ │ 资源中心远教厂商培训考察网上书城杂志订阅市场研究行业媒体国际远教
论坛远教沙龙群 英 会案例分析名家评论人物专访专家专栏2006 历届大会:05' 04' 03'网友投稿

 

  在逻辑上,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在采访中,我们不得不面对远程教育的“西部悖论”。我们注意到,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矛盾: 将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西部去,是我国开展远程教育的初衷和目标之一,但七年来形成的状态却是: 各个网院纷纷投入富裕的东部、中部地区市场,而西部贫困地区反遭冷落。这一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矛盾,即是现代远程教育的“西部悖论”。
  有研究者指出,远程教育之中其实有许多悖论,“西部悖论”是其中之一,也是相对比较突出的一个。目标与结果究竟已经相去多远?这种背离又是如何造成的? 记者在5所西部网院间寻找线索,在几位研究者中寻求答案。
  我们很难指责网络学院,它们是在政策的不断调整中艰难摸索、奋力求存;我们也无法预知,某些政策的良好初衷会在哪里走样,或出现何种别样的结果。但是,播种希望,怎能没有收获?开发西部的战略,关系整个中国的未来。注定应给那些身处贫穷偏远地区的人们带去希望的远程教育,应该怎么走?那个渴望教育惠泽的西部,渴望改变现状的西部,到底该咋办?在这个意义上,破解“西部悖论”是中国远程教育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采访手记

求解“西部悖论”

本刊记者王铁军/文


  一

 机到达四川盆地上空,山脊嶙峋,相互切割破碎,似大地无边的伤口。河流静静穿行,如明亮的血脉,反射着太阳的影子,耀目地闪烁、移转。染透的巨大绿色中,城市不过是偶然一见的斑痕。我知道,到达西部大门了,再往西,浓绿也将逐渐消失,大地将只剩下嶙峋的枯黄骨架,使人触目惊心。东部平坦而灰黄的印象尚在脑海—平坦的是地貌,灰黄则是城镇化后的少绿,衬得眼前的西半璧国土穷骨铮铮而又气势悲壮。突然便直观地理解了,人们为何背井离乡去“东漂”、“北漂”,甚至以“超越时空、低成本”为招牌的现代远程教育,为何也纷纷“孔雀东南飞”。
 

  双足踏上古代巴国的核心领地,感觉瞬间便被蒸腾的热气淹没了。从高空看下来群山刀砍斧斫般的锐利脊线,此刻却是巨大的柔缓甚至浑圆,拖着厚重的绒绿一泄而下;山群的指缝间藏着小片小片的繁华。这里是重庆,西部最不像人们心目中贫困的“西部”的地方之一。我怀揣着一个“悖论”,将首先去拜访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两家的网络教育学院,希望能得到解释。

  他们很坦诚,承认自己的主要市场在东部。现在看来,网络远程高等教育之背离初衷,“嫌贫爱富”,事虽属实,亦实出无奈。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最早曾经主攻西部,一年之后失望地撤退了。而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李海拉表示: “作为西部网院,首先我要活下来,要生存和壮大,然后才能更多地考虑为西部作贡献。”

  二

  采访完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两家网络教育学院,出离了重庆的溽热,直奔雨城雅安。访过四川农业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后,我将转徙成都,前往四川大学。
  汽车如小小的甲壳虫爬行在山间夹道上,车外雨雾迷离,有零星的房屋在山坡上若隐若现,前方即是古梁州。突然想到,我此行所要去的地方,都曾富庶一方: 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成都平原为古蜀国治所,“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雅安则属“青衣羌国”,乃是古代丝绸之地。其实不仅这几处,如今所称之“西部”,整体也曾与东部平起平坐过。... [详细内容]



中国西部

  中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对于这些地区,一般人的想象都是“荒、远、穷”。“荒”,即荒芜,许多地方未及开发,或者开发程度低。  
   “远”,主要指交通不便,虽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穷”,是指经济相对落后。从统计数字看,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但除了“荒、远、穷”,西部自有其后发优势: “大”、“宝”、“美”。
   “大”,西部地域广大,虽然只占全国所有行政区域的三分之一,但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西部就占了540万平方公里。
   “宝”,指西部资源丰富,蕴藏大量矿产、能源、林业、动植物种。
   “美”,是指自然生态保存完好,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其具有雄厚的旅游开发潜力。
   教育在西部的发展,无法脱离这些基本的社会发展特点。


■与西部院长面对面

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吴登俊:

本刊记者王铁军/四川雅安报道

西部网院的发展观

  重庆到雅安,加上堵车,停停走走8个小时才到。虽然地处西南一隅,但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吴登俊院长的眼光却不局限在省内。他在谈到四川农大网院的发展时,对记者说到的首先是“积极向东部扩张”。吴院长说:“四川农大网络教育学院从2002年发展至今,4年间,四川各地区基本都有了我们的学习点,云南也有一些。但总体来看我们在东部地区发展的学习点最多,这些点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目前我们发展的重点也在于向东部扩张。”

  向东部扩张的三个原因

  为什么川农大网院作为一家西部网院,要这么积极地把精力投在向东部扩张上?

  吴院长谈到的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在于市场有空缺。比如在浙江,浙江农大自从并入浙大后就式微了,出现了空缺,浙江对于四川农大网院来说就出现了市场机会,并且这个空缺一时半会儿不会有多少其它农业院校来填补,四川农大网院过去以后很快就可站稳脚跟,“市场就是如此,谁都愿意上机会多钱多的地方去发展”。

  原因之二,学费在东部有竞争力。四川农大网院的学费相对东部网院来说要便宜一些,四川农大网院在东部执行的学费标准与在西部是一样的,都是一年2600元,当时批准的时候就是按照西部的标准来批的。吴院长说: “有人说我们恶意低价竞争,而我要说,西部本来物价就低,我请本校老师做一门课件只需付几百块钱,而东部网院请他们学校的老师做一门可能没有几千上万下不来,我的成本相对于他们来说自然就低。现在我们的课件,除了极少数很特殊的课程是从校外公司购买之外,其它都是自己制作;国内在农科领域中,教学教材比我们强的本来也不多。这里面不存在什么恶意不恶意的问题。”

   原因之三,依托优势专业,细分市场。吴院长相信,市场细分能够给真正有实力的竞争者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四川农大网院坚持在自己农科和涉农专业的领域内发展,这也是其优势所在。四川农大网院在四川省外发展,主要也就看中自己在这块领域中的优势。吴院长说: “我们不跟别人抢,也不想去抢,而别人大概也抢不了我们的。我们曾与一所学校合作,同时与它合作的还有川大等另外三所网院,外面显眼处挂着他们的牌子,四川农大的牌子挂在最里面。结果,今年这所学校给我们招的学生最多。这是为什么?并不因为我们有多好,而是因为每家都有自己的强项专业,是别人代替不了的。这家学校正好找到很多学员想学畜牧、种子工程、检疫、食品安全检查、乡村旅游、茶叶等专业,而川大又没有此类专业,那么这块馅饼就落到我们手里了。而相对的,有人想学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等,这些生源也就只能落到川大手里,我们也抢不了。这就是市场细分的含义。”...[详细内容]

■专家评点
网院终将重新面对西部

本刊记者王铁军/北京报道

  记者在电话中把关于“西部悖论”的困惑抛给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处长严继昌教授时,他仿佛早有准备。显然严继昌教授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并且深感忧虑。

  不能以自保为借口

  他说,现代远程教育比其它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更加依赖技术,但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极不平衡,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向西部延伸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国家有明确政策支持的“一村一个大学生”项目,向下延伸也很困难。其次,我国的网络教育本身既是高等学历教育,又是继续教育,又是市场化,又采用宽进机制,这几个性质混合起来,其中就包含了相当的风险。因此很难避免网院在运行时更多地偏向营利一端,而规避相对来说更可能赔钱的西部。其实也难怪网院表现得如此功利。对各个试点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网院必须自己赚钱求生存,他们确实无法不对市场如此看重。... [详细内容]

■与西部院长面对面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刘革平:
西部远教发展的“三座大山”

本刊记者王铁军/重庆报道

  然从国家的部署、远程教育的功能来说,远程教育面向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经济发展水平、观念开放程度、市场分割现状等等都有很大差异的现实面前,西部网院的实际操作者感觉到的却是重重困难。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刘革平,并不是一位在困难面前轻易低头的人,也并非一个没有责任感的院长。他对记者谈到了在西部开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困难:

  学费支付能力低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面对在职人员办学,对身处西部地区的学员来说,要学习首先就有问题: 一是他们有没有能力承担学费,二是他们在观念上是否接受我们。与东部的市场相比,西部在这两点上都要落后不少。

  我们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刚创办时,打心眼里认为自己是属于西部的网院,首要义务自然是为西部教育做工作,所以当时的招生工作主要是面向西部。除最早的两个点设在湖南外,此后再开设的学习点就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结果做了一年左右,就发现存在上述两个问题,并且难以克服。第一年,我们学费标准定在80元一个学分,折算下来约等于3000块钱一年。这个学费标准,在全国网院来看并不很高,但仍然高于那些学生此前所习见的函授之类。后来我们针对西部12个省区,把学费降为60元一个学分,还是不行,仍然难于被西部学员接受。

  西部地区人们的经济实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很难解决。我们学院的优势是在职教师培训,但我们去基层调研,西部地区一般地方的教师月工资都只有四五百块钱。有次我们去一个地方,这地方离重庆市区一百来里地,还不算周边最穷的,再穷的地方我们也很难过去了。这里的教师每天要上很多课,但每个教师每天只能有一支粉笔,老师们边上课边还得考虑怎么节约粉笔。我们调研组当时就每人掏了100块钱给校长,跟他说一定要让老师们有足够的粉笔用。这样的经济状况,你让他们每年从哪里拿出3000块钱来读远程教育? ...[详细内容]

■专家评点
“西部悖论”产生的缘由及其解决办法


本刊记者
王铁军/北京报道


  访中,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刘革平副院长、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冉蜀阳都谈到了远程教育在西部发展中遭遇的种种困境。就此,记者在北京求教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特聘教授、远程教育博士丁兴富。丁教授分析了“西部悖论”产生的缘由,并且从调整政府政策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根本原因是实践与理论脱节

  丁教授认为,远程教育之中其实有许多悖论,西部悖论是其中之一,也是相对比较突出的一个,政府、社会、学习者都很关注。其它悖论如:

  资源共享的悖论。理论上网络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应当是开放的、高度共享的。而现实是,网络远程教育院校间的资源共享程度甚至低于传统校园教育。传统教育中,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教科书大多使用统编教材,通常并不是每所学校各编一套。然而,在网络教育中,即使是类似的专业,各校的网络课程资源大多各搞一套,很少有共享的。

  交互悖论。据理论上说,第三代远程教育应当是以网络双向交互为最大的特色。但现实中,不管网络学院还是其它形式的网络教育,不管是实时的同步交互还是非实时的异步交互,实际所做到的程度,离理论和承诺都还很远。

  西部悖论也是如此,理论和媒体上都说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有利于将东部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往西部,缩小东西部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但大多数试点高校网院仍然主要面向有支付能力的人群,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东南沿海。就连那少数几所被批准办学的西部院校,也并没有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在西部。东西部教育发展的差距或曰数字鸿沟实际在扩大。

  总结起来,这种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是承诺未真正得到实现。久而久之,最终结果是承诺变成了神话,在人们心目中失去信誉。...[详细内容]

■与西部院长面对面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冉蜀阳:
远程教育在西部发展需要理论研究支持

本刊记者王铁军/成都报道

  谈到远程教育如何才能更快更好地在西部发展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冉蜀阳对记者说: “我们在做推广时,听到西部一些省厅教育部门的领导对现代远程教育发表评论,那言语很令人惊讶。在他们的心目中,远程教育就是那种考不取大学的人才去读的东西,是低档次的教育形式。其实,拿我们四川大学来说,每年都花大量精力培养高、精、尖的人才,而实际上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做高精尖的工作,他们还是在很平凡的岗位上劳动。但你能说川大的档次低吗?因此,所谓档次高低,是相对的,是视评价方式而定的。”

  冉院长提到,“由此我想到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价体系问题。川大网院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当地的基层领导或业务骨干,也许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如科班出身的毕业生扎实,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是要强于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否则他们也做不到现在这个程度,占据不了基层领导或业务骨干的位置。

那么,对他们究竟该作如何评价?西部少数民族众多,很多基层干部汉语说不好,但他们就是代表党和国家在基层行使权力,他们的思想和作为直接影响着基层的发展。如果用我们现在通行的评价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学习,比如看英语的分数,那么他们十有八九是不过关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习对他们的实际工作又确实有提升。这个矛盾我们到底应当如何面对?”

  他认为,“从实际情况考虑,远程教育要想在西部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其评价体系必须针对西部的特殊情况作特殊设计。目前使用的评价体系,是不完全适合西部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不合实际的背后,是我们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做得还很不够,虽然我们办网院已经办了这么多年,但远程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从教学大纲到评价体系都是如此,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体现远程教育自身本质和特色的水平。”







西部远教的发展势在必然——专访丁兴富教授

本刊记者王铁军/北京报道


  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剖析目前远程教育发展中的“西部悖论”,记者专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特聘教授、远程教育博士丁兴富教授。

  实践偏离了正确的理论和决策

  记者:理论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规律,但是我们经常见到,事物的发展与设计者最初的想法产生很大偏差。还以"西部悖论"为例,您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学者们的设计在现实中不能很完美地得到实现?

  丁兴富:现代远程教育“西部悖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实践与理论的脱节,或者说,是实践偏离了理论。理论与实践这对矛盾,并非永远是理论脱离实践,有时也会发生实践偏离了理论。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理论揭示出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普遍规律,确认它能够快速、低成本、大规模地将东部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西部,有力地弥补东西部教育发展的差距,缩小数字鸿沟。这是一个承诺,但这个承诺现在看来并未能够得到实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理论预见的规律或者政府的决策,在实践中经常走偏甚至出现悖论?原因很多。

  首先,我认为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中没有认真地将政府决策付诸实施,没有能够按照理论揭示的规律办事,结果就出现了种种悖论,表面看起来好像是理论和决策出了错,被批评为理论脱离实际。需要认清的是: 教育学理论揭示的是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而教育在现实中的发展同时还取决于实际的社会环境,并且同实践者的理念、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有关。就像新闻理论告诉我们,新闻的第一要素是真实,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客观或人为的因素会发生报道不实,甚至媒体本身经常迫于种种压力不得不让报道不实,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我们不能说新闻理论错了——错的不是理论,而是违背真实的新闻报道。再比如,我国教育决策部门和教育理论界长期来坚持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等弊端,以及三令五申禁止高收费等,然而现实却离之甚远。我们能说是教育决策和教育理论脱离了实际吗?难道不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实践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教育决策与教育理论揭示的规律?

  当诸如“西部悖论”这类矛盾和问题产生时,应当正视矛盾、直面问题,坚持正确的决策和理论所指出的路线和规律,依据当前社会的环境与条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克服阻碍,实现预期的目标。既然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今天,东西部之间依然无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数字鸿沟在继续扩大,我们就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详细内容]



网站地图 工作机会 友情链接 团队风采 在线调查 广告服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86 传真:010-58840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