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检索:

 

 

行业媒体首页
《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6.7
杂志介绍 历期刊物 杂志动态 订阅杂志 杂志投稿 广告服务 广告客户

记者手记

  从自发学习到自觉学习,从功利性很强的目标设定到渐渐有了更多的精神追求,这个微妙的转变过程是应该让远程教育从业者们欣喜的。

西部腾飞的希望

本刊记者 李桂云/文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逶迤千里、波涛翻涌的大渡河,山势险峻、岩涧交错的二郎山,这些记载着中国长征精神的重要标志始终如此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中。“逝者如斯夫”,如今在缅怀革命先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壮举时,人们或许会想到那些曾经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地方,那些生活在交通闭塞的崇山峻岭间的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直面“贫困综合症”
  
西部许多地区是我国老、少、边、穷的地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而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的因素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贫困,生产力水平越低下——现代科学技术需求越发不迫切——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越不重视投资教育以求发展——生产力水平越低下,经济越发贫困”,这就是所谓的“贫困综合症”。
  据有关资料统计,西部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但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5.5%;而东部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4%,却拥有占全国人才总量43.2%的各类专业人才。西部地区每万人中拥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只有92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10。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专门人才培养,是西部大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在众多举措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被认为是促进东西部资源共享,缩小数字鸿沟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已取得初步成绩,远程高等教育更是让众多的西部人可以享受到东部发达地区的名师、名教资源。以教师网联为例,目前8所师范院校的网络教育学员中,来自西部地区的学员共计达到27826人,8所师范院校在农村、西部地区共设立教学中心329个。中央电大2004年启动“一村一个大学生计划”以来,招收西部地区学员也已达到24.7万人。
   作为网络教育行业的专业期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一直关注着网络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成长轨迹。透过一个个远教工程,一组组不断攀升的数字,我们更希望走近西部的每一个学员,倾听他们参加网络学习的真实故事,并期待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从那些渴求知识的心声中,寻找网络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此次本刊记者与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领导一行共同深入陕西省西安、华县金堆城,四川省甘孜、泸州、广安的西部之旅,其价值正在于此。[详细内容]



见证网络教育生命力


——东财网院西部学员探访纪行

                   本刊记者李节/西安、金堆城、甘孜报道

  2006年6月5日到13日,记者与东财网院领导一行四人亲赴西安陕西电大新城分校奥鹏远程教育中心、陕西华县金堆城钼业集团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采访西部学员,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

  早在一个多月前,在采访陕西电大新城分校副校长滕雅丽的时候,记者就从她那里听说秦岭大山里有20个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学员。滕雅丽说: “这批学员的求学经历让我深受感动。从刚开始的一个到三个,到现在的二十个,都是他们自己来的。他们对网络教育有很深的信任和认同,让我深深感受到做一个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没想到时隔一个月,记者竟然能够亲眼见到他们,跟他们坐在一起聊一聊网络教育;而且能够和远程教育的实践者们一起远走四川甘孜,采访到藏族学员,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一次经历。

秦岭大山里的20个学员

  堆城钼业公司,地处陕西中西部秦岭之中的华县。当记者从西安驱车3个小时,翻山越岭赶到那里时,才真正领教了盘山公路的险要。每年冬天大雪封山以后,这条路也会被封。而这时山里的人要想出山,则要绕道另一条小路,花的时间更多,危险相对也更大。

  我们到金堆城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青山,蓝天,白云,空气格外好。这里采矿场、车间、招待所、职工文化宫、中小学、幼儿园、商场超市一应俱全。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成立至今,这个公司已经发展为亚洲最大的钼业公司了。

   钼业公司虽然地处偏僻,但网络设施却相当发达。公司建有宽带小区,职工上网不成问题。从2004年仅有一个学员起,东财网院通过陕西电大新城分校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在这里的招生已经扩大到20个。“都是他们自己来报名的,他们学习刻苦认真,学业优秀。平均成绩达到82分。”每次提到这批学员,陕西电大新城分校副校长滕雅丽总是赞不绝口。

  第一个“吃螃蟹者”的求学路

  2004年3月,郭民兴在陕西电大新城分校报考了东财网院。他成为全钼业公司网络教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郭民兴上高一时父亲不幸病故。尽管学习成绩优秀,但他也不得不放弃学习而参加工作了。在当工人的两年时间里,他自学完了高中课程。在全公司选拔考试中,他取得了专业的第二名,因此获得带工资上学的机会,最后取得了会计学的中专文凭。...[详细内容]

网络教育在甘孜

东财网院甘孜学习中心主任杨雪松 藏族学员舒丹·卓玛即将毕业,她是学习上的积极分子。

  从成都向西,走成雅高速,然后走一段川藏公路,沿秀美的青衣江直上,到达二郎山脚下,穿过全长4100多米的著名的二郎山隧道,过历史名城泸定,就到了以《康定情歌》闻名于世的康定城。这个“溜溜的城”沿着康定河两岸分布,跑马山上云雾缭绕,让人有进入仙境之感。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海拔3200米,六月初,这里的天气依然凉爽,我们到达的当天下午,下起了小雨,凉意更加袭人。
  东财网院的学习中心设在中共甘孜州委讲师团甘孜分院。在甘孜学习中心主任杨雪松的安排下,记者随同杨青院长见到了5个藏族学员。其中今年7月即将毕业的舒丹?卓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藏族学员舒丹?卓玛即将毕业
  卓玛的汉名叫舒大芳,在甘孜州农业局科教科工作。她的丈夫、妹妹和表弟都是东财网院的学员。
  卓玛开始学习的时候,孩子刚刚一岁。卓玛说,家里人对她的学习挺支持的。卓玛一般是在单位上网。他的丈夫在乡政府工作,周末回来。平时,卓玛和婆婆一起带孩子。现在孩子已经四岁,她也要毕业了。她学的专业是专升本的法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法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她认为法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记者得知,在甘孜,对公务员的学历要求一般是大专以上,有些人达到这个条件就不再上了。
  卓玛是学习上的积极分子。她经常在论坛里发帖子,问老师问题。卓玛说,她问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了。现在卓玛的课程都通过了,正在办理毕业证。因为英语考了76分,不够优秀毕业生的条件,卓玛感到很遗憾。针对藏族学员的评优条件是不是可以适当放宽?东财网院表示,这种情况应该给于特殊处理。
  卓玛的妹妹做的是公路稽查方面的工作。她告诉记者,她一般是在网吧上网学习,差不多一次上三个小时左右,上网费是3块钱一个小时。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的学习劲头依然十足。
                                 
     [详细内容]


学习是需要点精神的

  西安市新城区朝阳巷,陕西电大新城分校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东财网院的学习中心就设在这里。这一次,滕雅丽校长从东财网院的700多学员中请来了10多个学员。记者看到,其中大多数学员都是自己开车来的,因工作需要而进修学业是他们共同的求学目的。

  “再活六十年,我还是学生”

  61岁的王顺新,55岁退休后在西安思源学院任兼职教师,一周要给学生上20节课。思源学院是西安四大民办大学之一,在校生的规模有2万左右。王顺新是东财网院陕西电大新城分校奥鹏中心0509的学生,也是年龄最大的学员。

  在滕校长组织的见面会上,他将自己上学一年多来根据课件整理的笔记带来,放在桌上有厚厚的一摞。而他当初上网络教育的时候,全家反对。王顺新是这样说服家人的: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打麻将,就是想看点书学点东西,你们给不给吧?”拗不过老王,家里人还是同意了王顺新的求学要求。在家里,他和老伴是各得其乐,用王顺新的话说是“她有她的电视,我有我的电脑”。

  王顺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网络教育的好处就是可以反复听,我让老师讲十遍,他就不敢讲九遍。”他对网院课件听得特仔细,而且每次听课件,总是将笔记整理出来。课件讲一个小时,他连听带记需要三个小时。所做的笔记同时也增加了他带到自己课堂上讲义的分量。他说,在课堂上,我不能亏待了学生,做老师,必须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

[详细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2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大楼11层1107室 邮编:100081 
电话:010-58840290 传真:010-58840287